近期,全國多地持續高溫,部分地區氣溫突破40℃,中暑、熱射病等熱相關疾病風險急劇上升。高溫危害不僅波及戶外工作者,還嚴重威脅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本文結合中國疾控中心《高溫中暑預防指南(2023)》、**WHO《熱浪與健康指南(2023)》**等權威資料,系統講解不同人群的科學防暑方法,有效規避熱相關疾病風險。
一、高溫威脅:從輕度中暑到致命熱射病
高溫環境下,人體依賴出汗、血管擴張維持體溫平衡。一旦環境溫度超出調節極限,將引發不同程度熱損傷:
1. 熱痙攣:大量出汗致電解質失衡,引發肌肉疼痛抽搐;
2. 熱衰竭:表現為頭暈、惡心、虛弱,體溫輕度升高(<40℃);
3. 熱射病:核心體溫>40℃,伴隨意識模糊、無汗,可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達50%。
高危人群包括:戶外作業者(建筑工人、快遞員等)、65歲以上老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及運動愛好者。
二、通用防暑原則:適合所有人的防護方案
(1)科學補水,平衡電解質
每日飲水2-3升,少量多次飲用,避免含糖飲料及酒精。推薦淡鹽水或專業電解質飲料,及時補充流失的鈉、鉀元素。
(2)錯峰活動,避開高溫時段
避免10:00-16:00外出,如需作業,可參考濕球黑球溫度(WBGT):若指數>32℃,應立即停止劇烈活動。
(3)正確穿搭,做好防曬
選擇淺色、透氣衣物,佩戴寬檐帽與防紫外線太陽鏡,每2小時補涂SPF30+防曬霜,減少皮膚散熱負擔。
(4)室內降溫,營造清涼環境
空調設置26℃左右,搭配風扇加速空氣流通;關閉朝陽窗戶,拉遮光窗簾,阻擋熱輻射。
三、特殊人群專屬防護策略
(1)老年人
因體溫調節能力弱、口渴感知遲鈍,易發生脫水。家人需每日至少2次探視,確保其規律飲水,并督促使用空調降溫。
(2)嬰幼兒及兒童
體溫上升速度是成人的3-5倍,嚴禁單獨留在車內!外出時使用遮陽篷,選擇透氣衣物,避免正午出行。
(3)慢性病患者
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需加強血壓監測,謹防高溫誘發心腦血管事件;糖尿病患者需增加血糖檢測頻次,同時咨詢醫生評估藥物(如利尿劑)與中暑風險的關聯。
(4)戶外工作者
雇主應嚴格執行《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提供含鹽涼茶、調整工作時間,每小時安排5-10分鐘陰涼處休息;個人可穿戴降溫背心,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適用于輕癥)。
(5)運動員及健身人群
選擇清晨或傍晚訓練,運動前后稱重:若體重下降超2%,需立即補水補鹽。
四、中暑急救:把握黃金30分鐘
1. 快速識別癥狀
- 輕度:頭暈、惡心、大量出汗
- 重度:高熱(>40℃)、意識模糊、抽搐、無汗
2. 緊急處理步驟
立即轉移至陰涼處,脫去多余衣物;用冷水噴灑結合風扇加速蒸發降溫,或冰敷頸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清醒者補充電解質飲料;熱射病需即刻撥打120,不可延誤!
五、長效防護:建立熱適應能力
每日適度暴露高溫環境1-2小時,堅持7-14天可提升耐熱性;社區可開放圖書館、商場等避暑場所,重點關注獨居老人等弱勢群體。
六、關鍵行動速查表
人群 核心防護措施
全體 規律補水、錯峰出行、防曬穿搭
老年人 家人監護、保障空調使用
兒童 禁止留車內、做好外出防護
慢性病患者 監測指標、咨詢藥物調整
戶外工作者 定時休息、穿戴降溫裝備
運動員 調整訓練時間、運動前后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