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一直被譽為工業的桂冠,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我們的汽車產銷量正式突破3000萬輛,超越了日本,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這些年我們的汽車發展經歷了“以市場換技術”的階段,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目前回頭看,依舊需要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幾年新能源汽車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比亞迪在2023年交出了年銷量超過300萬輛的成績單,這不只是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更是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的銷量冠軍,這也正式讓中國汽車開始在全球揚名。
日前特斯拉舉行2023全年業績電話會,特斯拉CEO馬斯克表示,“中國的車企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在中國以外的地區也會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車企能干掉其他世界上大部分車企。”從馬斯克的發言中,不難看出其對中國車企的高度重視,這在過往是沒有過的存在。除此之外,此前馬斯克也多次提到特斯拉是一家AI機器人公司、能源公司,例如其布局的SolarCity、Hyperloop(超級高鐵)等等。看到這里其實如果大家對比亞迪的發展歷程有一定了解的話,則會發現其實比亞迪在相關領域的布局更是早于馬斯克。
例如早在2003年王傳福就成立了電動車項目部,收購了秦川汽車,正式帶領比亞迪跨界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2006年就研發出了純電轎車F3e;2008年推出了全球首款插電混動車型F3DM。而特斯拉也在同年發布了首款車型。在能源存儲方面也在2008年比亞迪就完成了全產業鏈布局,而特斯拉在2016年才推出SolarCity項目。在軌道交通方面,比亞迪于2016年發布了云軌,而特斯拉在2017年宣布了Hyperloop計劃,但是目前該計劃已經失敗。
不得不說從這些時間線來看,相信大家已經能夠看到比亞迪王傳福對技術和行業前瞻性布局,可以說是處處領先于馬斯克。而關于AI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應用,比亞迪真的落后了嗎?其實不然。早在2013年初,比亞迪就和北理工合作研發線控自動駕駛試驗汽車,而特斯拉最早提出則是在同年5月。在2018年,前瞻實業家王傳福最先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而在2024年1月當下這個時間點來看,這顯然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這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智能化越發被車企和用戶所重視。但是如果大家仔細查看目前各家“新勢力”、老牌車企們在宣傳自家汽車智能化的時候,往往主要集中在座艙和智駕上,但是這樣就是智能汽車的終極形態了嗎?在日前的2024比亞迪夢想日發布會上,王傳福重新定義了智能汽車,智能化不止智艙和智駕,“整車智能,才是真智能。”
隨著璇璣架構的推出,打通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融合發展,打破不同系統間的壁壘,讓駕乘體驗不只局限于座艙和智駕。實現三電系統、底盤系統、車身系統多方融合,實現駕乘更安全高效。璇璣架構作為比亞迪實現整車智能的重要抓手,讓智能化仿佛有機整體智慧生命體般存在,不但有中央大腦提供決策,也有神經網絡實現多維感知和控制協同。一腦、兩端、三網、四鏈的融合應用,從而滿足用戶多樣化智能需求體驗。特別是璇璣AI大模型這次落地到車輛全領域,覆蓋三百多個場景,全面助力比亞迪在整車智能上持續進化升級。
比亞迪的璇璣架構和其他車企們車型更新換代時,需要再重新適配新的Soc芯片兼容的邏輯并不相同。比亞迪中央大腦不但能夠實現對多種Soc的兼容,同時還能夠解耦帶來算力擴充,通過主控芯片和模塊化設計,帶來后續適配更多算法提供技術可能,從而實現迭代升級。結合車端AI和云端AI的應用,車云協同體驗讓自己的車越用越符合心意。同時比亞迪還自建了AI超算中心、結合三網融合能力,實現智能汽車的連接方式進一步拓寬。
這一次在比亞迪夢想日期間,筆者也有幸零距離沉浸式實際體驗了一把智能新出行的魅力。比亞迪展出了智能化街區,覆蓋了整車智能、高階智能駕駛輔助、智能泊車、智能座艙、手掌鑰匙、車載無人機等一系列真實應用落地體驗。例如易四方概念車的在沒有剎車盤、沒有剎車片、沒有轉向柱的情況下,做到了60km/h下制動距離可以達到20米內,并且現場秀了兩次18m蛇形繞樁行駛,四輪獨立驅動,四電機精準多樣控制,可以說是妥妥地算是給未來汽車打了個樣。
這次筆者也親身體驗了一下騰勢N7上的比亞迪城市領航功能,得益于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的落地,比亞迪首創提出了控制分布式布局,這對整車智駕感知-決策-控制全鏈路上的一體化體驗明顯會更加優秀,真正作做到了智電融合的整車智能。例如這次在體驗城市NOA時,城市道路的突發情況顯然會比高速上更多,例如路邊的自行車、電瓶車、道路施工、違規占道停車、行人、丁字路口等等復雜情況。在騰勢N7上能夠做到了提前識別并主動避讓,提前作出預判并加速、減速、變道等動作。并且整體過程流暢自然,沒有出現突然急剎停或者需要接管的情況。
同時全場景智能泊車功能在我們日常用車過程中也是常常會遇到的,例如側方位小車位的泊入、斷頭路垂直小車位、近距離代客泊車、窄道通行輔助等等,這些功能的落地,也切切實實地方便了車主的出行使用。在智能化街區體驗現場,筆者也直接上車感受了一下代客泊車的魅力,特別是還支持中途中斷取物可以說是相當友好。易四方的神龍擺尾,一把入庫功能可以說是驚艷眾人!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比亞迪智能化亮劍的背后,是11大研究院、9萬名比亞迪工程師的努力。作為全球研發人員最多的車企,2023年申請專利超過6700項。同時在智駕團隊則有4000多名工程師,這樣的規模在全球同樣處于龍頭梯隊。
工程師是一群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此前王傳福也提到比亞迪文化就是工程師文化。這樣的低調務實做事的人,顯然比那些喊口號的更值得被信賴。一個技術不打磨好不發布,更不會讓用戶來當測試員。行穩致遠,作為一家年銷量破300萬輛車的企業,這樣的規模之下,其對技術的研發和落地,顯然更加篤定及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