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的碰撞事故,最近將問界M7推到了風口浪尖,大家對于新車的智駕和安全能力提出了質疑,針對核心問題官方也逐條給出了說明,我們來仔細解讀一下。
先辟個謠,在本次事故中,問界M7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很大程度是因為華為是高階智駕輔助系統的推動者,問界、阿維塔等車型,一直在各類智駕橫評中名列前茅,但此次事故中,車型版本為問界M7 Plus,并未搭載華為高階智駕功能,僅配備了AEB主動剎車功能,所以事故發生時不存在“開啟高階智駕導致”這個說法。
主動剎車為什么沒起作用?
我們都知道主動剎車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為什么問界M7沒有主動剎停呢?在官方的解釋中:事故車輛的主動剎車工作范圍是時速4km/h-85km/h區間,車輛發生事故時車速達到了115km/h,超過了工作范圍。
客觀評價,問界M7的主動剎車應用范圍已經非常大了,相比之下,許多海外品牌的主動剎車工作范圍在40km/h,這主要是根據大部分碰撞事故中的實際情況而來。美國道路安全局曾經發布過一份數據:絕大多數碰撞事故的撞擊速度,都在80km/h時速以下,因為在碰撞的一瞬間,駕駛者往往會下意識踩剎車,來降低車速。
所以在各種碰撞測試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25%偏置碰撞和100%正面重疊碰撞測試中,速度都在80km/h。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故碰撞的時速高達115km/h,而且是撞在了灑水車的尾部梁頭處,強度遠超最嚴格的25%偏置測試標準,且發生撞擊后,事故車輛的A柱基本保持完好,車身的被動安全結構,還是挺硬氣的。
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在問界的回復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車輛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動力電池,因為追尾導致了車頭受損,起火的原因是部件高溫或線路短路。網絡上的圖片也可以看出,車輛起火的位置在車頭,而電池鋪設在車底,起火與電池的沒有關系的。
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起火,在坊間其實已經達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尤其是在猛烈碰撞之后,電池很容易發生短路,而且電池本身就是能量包,正負極接觸會瞬間有火花產生,并伴隨大量的熱,甚至會引起爆燃或爆炸。
同時,擠壓、撕裂和變形等外部因素,同樣容易引發熱失控造成電池包起火,根據事實情況看,問界M7的電池安全防護,做的也是比較到位的。
隱藏式門把手弊大于利?
更核心的焦點是,碰撞發生后,車輛的隱藏式門把手未彈出,救援人員在外面無法直接打開車門,這也讓大家對于隱藏式門把手的實際意義,開始口誅筆伐。從問界的回復來看:由于前艙受損嚴重,導致艙內的電源線和信號線被迅速切斷,門把手控制器無法收到彈出信號。
但是問界M7是配備機械把手的,并不是只有彈出這一種開啟方式。其實相對討論隱藏式門把手的優缺點,更深遠的意義是,現在的新設計、新功能很多,我們是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愛車,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功能,從購車到用車,可能需要更多的學習的過程,畢竟任何事物都是存在優缺的。
就拿隱藏式門把手來說,相比傳統的機械把手,它能夠與車身融為一體,更具科技感,也可以降低風阻系數,但也挑戰了我們以往的使用習慣。
還有一項需要注意的是,在事故發生時,除了主駕駛,其他乘員并未系安全帶,乘車系安全帶沒什么好說的,這也是必須項,只要系安全帶才能讓車輛在碰撞的一瞬間發揮最大的安全性能,安全氣囊彈出的一瞬間,力量是非常大的,沒有安全帶協助固定身體,很容易造成頸肩損傷,甚至是被擊暈,往往也就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
車評觀察:
事故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通過了解各種事件,最大的教育意義就是積累經驗,避免類似的情況出現,提升自己的出行安全。但是車評社也發現,網絡上有許多有心者,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就胡亂抹黑問界M7的安全性,故意借題發揮,誘導輿論導向,這樣的做法本身是不道德的。
我們應該尊重事實。事故發生的一瞬間,碰撞的速度和面積,強度都超過了碰撞測試的范圍;問界M7的車身結構沒有明顯變形,起火原因并非動力電池;車門具備碰撞自動落鎖功能,有機械式開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