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豐田、本田和日產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堪稱“苦難三兄弟”:
豐田170.1萬臺,同比下滑12.36%;
本田123.4萬臺,同比下滑10.12%;
日產79萬臺,同比下滑24.4.%。
但你猜怎么樣?它們在全球市場卻賺得盆滿缽滿,豐田凈利潤2281億元人民幣,本田凈利潤356億元人民幣,日產凈利潤198億元人民幣。
馬自達和三菱也是。
去年,馬自達在國內的銷量同比下滑14.77%,但它在全球市場賺了97億元人民幣;就連剛剛退出中國不久的三菱,去年也賺了71.8億元,比廣汽還多。
你看,就算不被中國人待見,人家也活得挺滋潤。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離不開“日元疲軟”和“日系新能源產品在全球銷量的節節攀升”。
首先,日元貶值,海外國家買日本商品的成本就會降低,這有利于日本商品出口海外。對車企來說,“日元疲軟”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以價換量”,日系選手們能夠在2023年取得優異成績,一定程度上是運氣使然。
這一點同樣反映在其他領域,比如日本服裝業巨頭優衣庫,2023年的營收就增加了17%。
當然,日元貶值的影響是雙向的,它同樣也會降低日本企業的購買力,此消彼長,對于日本企業包括日系車企而言,日元貶值未必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好消息。
而在新能源方面,2023年,豐田新能源車型的銷量約為390萬臺,同比增加了約110萬臺;本田的混動汽車在北美和歐洲市場也分別迎來了36%和23%的同比增長。
總的來看,日系車企的生計暫時不成問題,但有一說一,它們在中國的確已經不復往日輝煌,尤其是新能源領域,幾乎被國產品牌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美國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曾發布過一份《全球車企電動化轉型表現評估》的報告,其中指出“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屬于轉型滯后企業”。
眼看地位不保,日系車自然要有所行動,就算不能重回C位,也不能墊底。
根據媒體報道,豐田計劃在2027年-2028年間推出固態電池,該電池的續航里程超過1200公里,且補能效率可以做到“10分鐘充電至80%”。
本田在2022年就官宣“十年內投資5萬億日元用于研發電動技術”,按照計劃,2023年本田將在全球推出30款純電動車。
日產方面,《2030愿景》表明日產將于2030財年之前在全球推出27款電動車,其中包括19款純電車型和8款e-POWER車型。
國產車這邊,雖然已經在市占率部分拿到了優勢,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國產新勢力仍處于“賠本賺吆喝”的狀態,虧錢賣車在行業里普遍存在,即便是“遙遙領先”的問界,依舊沒辦法做到自給自足。
所謂的“彎道超車”,不過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皇帝新衣罷了。
寫在最后:
前段時間,包括奔馳、福特在內,不少大佬級車企紛紛宣布“暫停或減緩電動化”,一時之間,國內網友炸開了鍋,有的表示“不理解”,有的表示“它們是打不過了就掀桌子”,也有的表示“中國車企被時代拋棄了”,不論真相如何,國產汽車的進步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國產品牌的革命征程還沒有結束,至少在完全擺脫“賠本賺吆喝”的狀態之前,國產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或許我們可以從豐田、本田等合資品牌身上窺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