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賽道上,最不被看好的增程汽車,以最出乎預料的速度率先沖線。
隨著電池成本下降,更多車企準備一哄而上。放眼未來,增程汽車的前程大好,遠超其好兄弟插混與純電。
然而,我的一個好同事,一提增程就火冒三丈。他表示自己開了3年增程,真的是受夠了,越用越折磨,前一陣子剛把車賣了,奉勸大家不要買。
開始我很詫異,但稍加思索,似乎真是這樣。不能說每個人的感觸都相同,但每個人對增程汽車的使用體驗必然類似。他的經歷,這肯定會引起你共鳴。
當初為什么買增程汽車?
選車時,他跟大家一樣,經歷了三番五次的對比,頭發熬斷了30根,眼圈加深了2個色調,最后大腿一拍,就是增程了。
首先,他很追求體驗。
畢竟,增程本質是電車,電驅精準而靈敏,智駕、智艙新奇又炫酷。對于新技術的狂熱,讓他首先排除了落伍的油車。
其次就是增程配置很豐富。
雖說三年前,增程被吐槽技術低劣,但實際上,看了車子就會發現,冰箱、彩電、沙發真的無法抗拒。說白了,增程汽車的精裝修,真不是插混的毛坯房可以攀比的。這樣,又把插混給排除了。
最后就是續航問題。
無需多做解釋,增程汽車掛了一個“充電寶”,縱橫四海無所顧慮。相較而言,純電終究差了那么點意思。這樣一來,只剩下增程了。
最初一段時間用車,的確很瀟灑,經常跟我們吹噓,加速多強悍,智駕多靈敏,每天用電跑,有多省。簡直妙不可言。
但很快,他似乎就不再提及這個話題。
根據他自己的描述,最初的新鮮勁過后,才發現增程汽車真的苦不堪言,硬著頭皮開了3年,越用越折磨。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增程汽車到底是哪里不好用呢?
為什么覺得增程不好用?
對此,他表示,如果說增程最大的優點是“可油可電”。
那么,它最大的折磨也是“可油可電”——續航與經濟性形成沖突,不可兼得。
在這場較量中,得勝方往往是“經濟”——也就是“可電”。
這就在實際上造成,增程車主的續航焦慮其實是最大的。
首先是短途工況。
別看增程車主總說,用電跑有多省,仿佛一踩電門,那種感覺不是在花錢,而是在賺錢。
但是,增程汽車那才有多少點續航?幾乎不可避免兩天一充,若是小區配電負荷太低,不允許搞家充,限制只能外出充電,體驗更糟糕。
這就像養了一個“增程爹”,成天怕它吃不飽電。頭腦里時刻裝著:
電量剩多少?還能不能撐一天?哪兒得電樁服務費低、空置率高、充電協議兼不兼容?
說來慚愧,就是對自己親爹都沒這么熱忱。
其次說高速。說是增程能加油,續航毫無壓力,這的確不假。
然而現狀似乎很玩味,增程汽車在高速上搶電樁的現象卻很普遍。
只能說,真不要低估每一位增程車主省油的決心。
畢竟,一邊油價8.7元,一邊電費5毛,加上服務費也不過1-2元。平時體驗過純電有多省,面對巨大的差異,如今寧愿主動背負起續航焦慮,選擇去充電。
就這種狀況,必然導致大家對增程車主怨聲載道。
這就造成,增程汽車的體驗不僅沒有那么美好,還要受到冷嘲熱諷。
種種因素,導致他的心態逐漸崩潰,只想把車子早一點賣掉。
但是增程真的就一無是處嗎?增程比較適合什么樣的人?
到底應不應該選增程?
其實說白了,增程適不適合,首先要弄懂“可油”與“可電”的內涵。
所謂“可電”。無非是增程具備純電一樣的電氣結構,具備較高的駕駛性能與智能體驗。
所謂“可油”,無非增程是可以消耗燃油,以補充續航能力的不足。
那么,增程的選擇想要成立,必須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
也就是,必須追求體驗,必須要跑長途。
尤其是后者,長途是不是必須?往往讓人捉摸不定。
其實,簡單換個詞序,說“必須要跑長途”,就很清楚了。
譬如,一年就那么一兩次長途,真沒必要專門整個增程,坐飛機高鐵就完了。
而且,長途一定要夠長,500公里內的長途,純電怎么看都是最優解。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至關重要。
那就是經濟性。
是實話,這真不是增程車主應該考慮的事。
也就是說,但凡你有動過哪怕一絲一毫的追求經濟性的念頭,別碰增程。
畢竟,插混與純電難道不省嗎?一來插混那么便宜。二來純電相同價格的前提下,續航都700-800公里了,增程簡直就是個笑話。
像我的這個朋友,就是屬于這種情況。
一旦動了省油的凡心,拖著200公里的半吊子續航,注定在煩惱之路上有來無回。
結果就是,買了增程汽車,只能長期忍受半成品的體驗。
這樣還不后悔,那是從來都沒有過的。
總得來說就是,增程不能說百無一用,但其定位的確很尬尷。
雖然可油可電,看似是“雙全之法”,實際并不能同時兼顧。
實際上,我們往往不用考慮那么復雜,不需要那么多選擇
畢竟,根據就簡原則,每個人駕駛路線很單一,駕駛模式很單一
特別是,眼花繚亂的市場,千萬不要放大了“偽需求”,特別是長途需求
總而言之,遵守一個選車準則是沒錯的——“非必要,不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