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漫哥剛畢業那時,是何等壯志凌云。想著靠努力和拼搏,闖出自己事業一片天地。然后多年過去了,眼看著老板又換車又換房,自己卻沒賺到幾個錢。這讓我感覺像極了現在的自主品牌車企,造車轟轟烈烈,銷量紅紅火火。可到頭一算,利潤還不到人家的零頭。所以今天來吹吹水,看這種“冤大頭”都是誰。
直接看圖表是不是很壯觀?首先看慈善車企。蔚來去年共交付了約16萬輛新車,企業凈利潤是負211.47億元。算下來就是每賣出一輛車,就虧掉13萬多。相當于你買臺蔚來,蔚來就虧掉一臺宋PLUS。
小鵬也沒好多少,去年交付量比蔚來少2萬輛,利潤少虧100來億,平均下來每賣一臺車就虧7萬多。這兩家車企說得好聽點,就是研發經費燒得比較多,蔚來去年研發經費占總營收24%,小鵬研發經費占比也有17%,相對都比較高的。說得不好聽呢,就是銷量沒達預期,平不回這條數。
捷豹路虎也處于賣車虧錢行列,平均每車虧一千五左右,這對常年打骨折的捷豹和路虎車型來說,虧少就算贏吧。
接下來就是賺錢陣營了。每車利潤不足萬元的有廣汽、上汽、吉利、長安、長城、馬自達和比亞迪等。其中比亞迪是2023年國內銷冠,新車是大賣特賣了超300萬輛,可惜銷量猛如虎,單車利潤還不到九千九百五。
馬自達去年全球銷量124萬輛,跟長城差不多。但在單車利潤上,比長城高出一些,遜色于比亞迪。這一方面說明馬自達如今勢頭大不如前,利潤衰退,你看這幾年都沒見它吵著玩轉子了。另一方面咱們國產車連這個日系品牌末位都比不過,還是得再謙虛努力呀。
另外奇瑞因為不是上市公司,沒有準確的數據。不過根據媒體預估奇瑞去年凈利潤約100億元,那么單車利潤可能在8000元左右。
單車利潤在萬元以上的,基本都是外國品牌。日系品牌總體的表現中規中矩,單車利潤最高的豐田,每賣一臺車賺1.95萬元。如果按某些人的邏輯,這又不知道能買多少子彈了。
豐田車賣得好,論賺錢卻連棒棒的韓國起亞都比不過。起亞雖然在中國市場命途坎坷,慘遭東風棄坑止血,但全球市場賺錢還是挺瘋的。單車利潤突破2萬,踏入豪華品牌的賺錢門檻。
BBA里頭,奧迪去年銷量墊底,賺錢也最少。寶馬銷量大賣255.5萬輛,單車利潤3.6萬元,趕超保時捷。但奔馳卷錢則更有一手,銷量雖然比不過寶馬,財源卻是滾滾來,平均一臺車比寶馬多賺8千塊,比奧迪多賺近2萬。
而理想汽車夾在這堆豪華品牌里頭,那是十二分風光。去年銷量37.6萬輛,但每賣一臺車卻能賺3萬多,可饞哭了蔚來跟小鵬。但是壞消息是,今年理想過得不太理想,據說單車利潤狂跌至7千了。
特斯拉自然也是非常騷的,每賣一臺車就賺近6萬元,是比亞迪的近6倍。利潤空間那么大,難怪漲價降價都那么任性了。
但是論賺錢,到底還是超級豪車強啊。賓利,去年經營不怎么理想,營收、利潤都有所下滑,但平均單車利潤依然可以達到34萬人民幣。
蘭博基尼去年營收和銷量都雙豐收,平均單車利潤高達56萬元,相當于一臺MEGA。
這可不是天花板,法拉利去年只賣了一萬三千多輛車,凈收入折合人民幣約96億元。算下來也就是每臺車能賺多達70多萬元。溢價能力那么高,難怪車企們做夢都想造超跑了。
其實對于自主品牌,賺不到錢或少賺錢,有些也是在車企的意料之中,這都是其次的。關鍵是通過現階段的投入打開市場,收獲品牌影響力和用戶忠誠度,為以后的做大做強打下基礎,這才是最重要的。寧欺白須公,莫笑少年窮嘛。
所以漫哥也想通了。好比我們年輕時拼搏職場,沒日沒夜加班卻沒賺到幾個錢,這些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將這些艱難,這些困苦,轉化成你寶貴的人生經驗,成為你畢生的財富。
比如漫哥收獲的寶貴經驗就是——泡面還是康帥傅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