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5-2024 多趣味 版權所有 京ICP備2015051670號
近期因“造假”事件,日系車企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事件的起因是,日本幾大汽車制造商在新車上市前的型式認證過程中,為了加快上市速度,上報了在測試中得到的預估數據。
這些數據雖然在最終上市的車型上得到了驗證,但因為程序上的違規,導致了“反向造假”的指控。豐田章男等日本車企高層因此公開道歉,這一行為在公眾中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在豐田“反向造假”事件中,其實在結果上沒有對消費者造成損害,反而在關于安全的多項測試中都表現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績。
具體來看,日本《道路車輛法》規定了車輛尾部碰撞測試的車體重量標準為1100公斤。
然而,豐田在進行此類測試時,使用了重量為1800公斤的測試車輛,這一做法超出了規定的標準,體現了豐田在測試中采用了更為嚴格的標準。
同樣,在行人保護測試中,規定要求以35km/h的速度和50度的夾角撞擊引擎蓋,而豐田則使用了65度的夾角,這一做法同樣超出了規定的標準。
以上這些做法,顯然在最終的車輛安全上帶來了積極的結果,即車輛的實際表現優于測試時的預估數據。這樣的表現,無論是對于車輛的基礎研發還是對于消費者體驗來說,無疑是個利好。
給大家舉個例子,去菜市場買二斤菠菜,結果人家還多送了二兩。在這種情況下,相信沒有人會去維權吧?
實際來看,豐田等車企的“反向造假”其實是一種“反向認證”,雖然不符合程序主義,但經過更高測試標準的車型會讓消費者用得更放心,這會是消費者樂意看到的,說到底車造出來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