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費解,現在的部分車企,為何如此地蠻橫。以至于,某些車企的要求,都已經發展到了“我能做你不能說的地步”。甚至于,對于車主,部分車企都將“蠻橫無理”發揮到了極致。
車市
比如說,用戶購買了一臺車輛,這臺車輛卻屢屢出現問題,又不能得到妥善解決。這種時候,車主因為備受困擾,在網絡上發聲了。但是,部分車企就會認為,車主或者用戶的“發聲”,對其造成損害。
但是,這些車企卻從來不思考是否自身在品控、時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讓用戶不得不通過“曝光”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常言道,不平則鳴,在當今的中國車市,如果用戶購買了某品牌的車輛,卻發現購入之后,這臺車輛存在一些質量問題。
車市
一般來說,用戶會優先選擇向購車的4S店反饋,之后在問題得不到滿意解決的情況下,會向車企官方反饋問題。
如果這時候廠商能夠重視用戶的問題,那么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這就意味著事情得到了完美的解決,皆大歡喜。
如果問題繼續得不到解決,那么用戶則可能投訴到相關監管部門。部分用戶也會選擇在網絡發聲,甚至向媒體曝光。
就這些措施而言,最終的目的,大多無非是想解決問題而已。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廠商,當用戶在網絡發聲之后,是否應該反思自身售后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呢?這些售后方面的問題,是否給用戶造成了不好的體驗呢?
車市
但是,讓人訝異的是,部分車企的思維模式不是先自查是否存在問題,而是指責部分用戶在網絡曝光相關問題給自身造成了所謂的“名譽損害”。
甚至于,部分車企動輒對用戶進行威嚇乃至起訴的方式,來達到某些逃避應該承擔責任的目的。
當然,如果部分用戶存在惡意詆毀或者捏造事實的行為,那么車企完全可以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對此,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車市
但是,如果用戶反映的事實呢?比如說,某車企被發現官宣零部件與實際搭載的零部件不符,涉嫌虛假宣傳。
該車企動用自身在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宣稱用戶捏造事實,對自身造成了名譽侵權。結果,最終在官方媒體的調查下,這些事情被報道出來。
那么,該車企此前的作為,應該怎么解釋呢?這種車企的行為,是否陷入了“我能做,但是你不能說”的思維邏輯中了呢?
車市
對于車企的這些行為,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呢?這些“回旋鏢”的到來,是否印證了這些的一些“不自知”呢?
對于是否存在零部件與宣傳不符的情況,車企方面應該是有著明晰的認知的。但是,在用戶提出問題的時候,車企方面不僅沒有想著解決問題,反而采取了威嚇的方式,來對待用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顯示了部分車企蠻橫的“我能做但是你不能說,說就是侵犯我名譽權”的“思維模式”。
車市
從這個層面來講,這些車企的行為,是否盡到了對用戶的負責任的態度呢?我認為,這種行為值得整個行業思考,更加值得用戶思考和“避雷”。
好在這種情況,目前只是在少數車企存在,大多數車企還是能夠秉承負責任的態度,妥善處理相關問題的。
言歸正傳,我認為,當用戶的車輛故障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時候,用戶是有權利通過曝光的方式將自己的遭遇發布出來的。當然,這種“曝光”要基于事實,客觀、如實地將事情講出來。
只是,遺憾的是,部分車企抱有“傲慢”的心理,對于明晰的事實都可以進行“扭曲”,甚至于動輒以“受害者”的心理,對用戶進行撻伐,以圖逃避應該承擔的相關責任。
蠻橫無理
于是乎,這種“我能做你不能說”的蠻橫邏輯,就應運而生。只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蠻橫”邏輯,看似強橫,實則堪稱“愚蠢”。畢竟,這些行為極容易遭到反噬。在如今的中國車市,部分車企或許已經遭到反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