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比亞迪一個998的秦L,已經讓整個汽車圈卷得苦不堪言。但是不光是整車行業,車險行業恐怕也將要被比亞迪改變了。
最近,傳聞已久的比亞迪車險正式上線,目前支持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和陜西地區,其他城市暫時還沒有開放。
比亞迪是國內車企當中率先開啟車險業務的。特別是在這個新能源車開始占據主流的時代,作為新能源龍頭車企,比亞迪開始賣保險,這件事本身就會引起業界極大的關注。
新能源車保險越買越貴
在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保費普遍較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車主們。
由于新能源汽車集成化成都高,導致維修成本較高,且電池等核心部件的損壞風險較大,導致保險公司對新能源車險的定價普遍偏高。有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險的車均保費約為4000元,而傳統車型商業險平均保費約為2200元,前者約為后者的兩倍。
今年“小米SU7保費超瑪莎拉蒂”的新聞一度被推上熱搜。但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與傳統燃油車的車險費用逐年降低不同,新能源車險竟然是逐年升高的。
“我去年的車險才4000多元,今年代理人居然給我報價8000元。我的車雖然去年出過一次險,但是這價格也漲得有些離譜了吧。”“我的車購置價20多萬元,去年保費4000多元。一年未出險,今年保險公司卻要求漲保費。”網絡上,有不少車主抱怨。
這些并不是個案,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吐槽”今年新能源汽車保費上漲的人不在少數。
甚至部分保險公司會對車主明確表示“沒有合適的新能源車輛保險產品”,也就是直接拒保。
一位特斯拉Model 3女車主就表示,自己買車三年時間內,保險費用連年上漲,從2021年的7000元漲到了2023年的1.3萬元,今年還遭遇了部分保險公司拒保的情況,一家愿意承保的保險公司開出了2.28萬元高昂的車險價格。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無非是保險公司認為新能源車的出險率、賠付率太高,覺得賺不到錢。有研究報告表明,大部分險企的新能源車險業務處在盈虧線邊緣,虧損壓力較大。在去年推行險企自主定價后,新能源車的保費自然是水漲船高,虧損比較大的險企也就索性拒保了。
車企賣車險,完美閉環
但比亞迪賣車險就比較有意思,不僅險種的部分比其他保險公司保的還多,除了主險外,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還提供了13個附加險種,比如電網故障損失險,自用充電樁損失保險,自用充電樁責任保險等專門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特別險種。
就按照目前比亞迪的銷量400萬臺來算,即使平均一臺車的保費是5000元,那也是200億元以上的大市場。
當然,站在車主的角度,保費給誰賺都一樣,關鍵是價格能不能便宜一些,服務能不能好一些。
從目前第一批訂單車主反饋的情況來看,比亞迪基本比傳統保險公司的保費要低了20%左右。這對廣大車主來說絕對是件好事。如果要說遺憾,可能就是目前只有幾個省開通了業務,并且暫時不支持其他品牌的車輛投保。
之前王傳福就吐槽過新能源車保險費用高的問題,他表示保險業務中的各項成本和費用是完全可以降低的。比如電動車上的一節電池壞了,完全可以拆件維修,但保險公司的做法通常都是更換整個電池包,這種成本就只能讓車主來承擔。
那么現在賣車是比亞迪,賣保險是比亞迪,保修和維修都是比亞迪,配件也是比亞迪的。該省成本的地方,比如傳統保險公司花費在銷售渠道上的成本,比亞迪可以完全省下來。新能源車到底要怎樣賠付,怎樣維修才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比亞迪自己也心里有數,可以更合理的設計保險產品,優化賠付流程。
這就形成了一個完美閉環。從長遠來看,受益的也是整個車主群體。
寫在最后:
我知道很多人會“討厭”比亞迪。因為作為新能源的頭部企業,比亞迪就像是一個完全無視“江湖規矩”的巨頭,進入哪一個領域,都意味著這個領域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如同現在車市的價格戰一樣,是整個汽車價格體系在被改變;而比亞迪進入車險市場,也是在嘗試改變傳統車險的模式。這種改變一定會讓部分人感覺相當難受,但從趨勢來說很難避免。
從目前整個新能源車險市場來看,有沒有一種可能,將來都會發展成各家車企為自家品牌車型保險的模式?目前除了比亞迪,特斯拉、小鵬、理想、蔚來等新能源車企,也已經通過設立或收購保險中介牌照等方式,進入新能源車險市場。在傳統保險公司眼里,可能這群車企都是來“分蛋糕”的,但或許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車保費高,投保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