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I3原價35萬車,18萬就能買到,活生生下降了近一半,但銷量會上去嗎?會,但不會爆發增長,原因很簡單,因為便宜買輛寶馬開開?萬一有一天降成十萬了呢?
那是不可能的,放心。
廣汽老總為何先急眼:
簡單明了,就是不掙錢了啊,這沒什么深層邏輯,廣汽老總這次重慶論壇講話可以說得罪了不少人民。“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率先發聲,他表示“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沒錢賺、沒有效益,企業不可能生存,我們應該要有大局觀和格局觀,而不是僅著眼于眼前的‘卷’”。他還指出,汽車企業打價格戰,讓利可以,讓本不可取”
是的,大局觀要有,企業不掙錢不行,沒利潤不行,那么諾諾問一句:廣汽風光銷量大好的時候也沒見你們做出什么公益大德行的事出來,不掙錢了就出來講格局,講道德了?
試問,這跟我們老百姓有什么關系呢?
來看廣汽銷量數據:5月銷量為15.65萬輛,同比下降25.33%,1-5月累計銷量為69.95萬輛,同比下降24.51%。
其中,新能源汽車5月銷量為3.75萬輛,同比下降25.51%,1-5月累計銷量為13.16萬輛,同比下降28.38%。
而廣汽的兩家合資公司——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的日子也難過的很。廣汽本田5月銷量為3.19萬輛,同比下滑41.31%。廣汽豐田5月銷量為6.1萬輛,同比下滑17.00%。
一眼看的出來,下降、下降、下降、月份,品牌,自主還是合資都同比下滑嚴重。要問接下來怎么辦,要是有辦法,老總會親自出來急眼?說白就是沒有應對的招數和技術了,沒東西來參與競爭了,剩下的也就只能拿“局觀”來譴責行業了。
要爭氣,還得靠民企:
長安汽車5月銷量為20.68萬輛,同比增長3.92%;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為5.5萬輛,同比增長87.76%。
吉利方面,吉利控股5月銷量25.66萬輛,同比增長22.2%;新能源銷量11.07萬輛,同比增長59%。1-5月累計銷量123.02萬輛,同比增長27.9%;累計新能源銷量46.82萬輛,同比增長48.8%。
比亞迪方面,5月比亞迪銷量首次突破33萬輛,達33.18萬輛,同比增長38.13%,今年1-5月,累計銷量達127.16萬輛,同比增長26.80%。
長安,吉利,比亞迪都漲了,也在卷,為什么他們就增長了呢?產品、技術、能力,缺一不可,要說廣汽的這些會比他們差?肯定不是,也不會。原因很簡單“躺著習慣了,起來干就覺得,不舒服”。
產品老舊,穩,是最大危機
不投入,不研發,不上進是國企根病。廣汽本田、廣汽豐田依舊保持十年前姿態,產品不進化,新技術遇到了瓶頸期,智能投入又跟不上,逐漸被市場被用戶丟棄是必然現象和事實,企業不掙錢是不道德,但如果沒有競爭,一招鮮吃遍天的邏輯已然成為了過去式。
比亞迪無疑是新能源汽車圈子里的“卷王”就如李云飛說的一樣,市場需要競爭,不競爭就不是經濟化市場,只有競爭才能造出好的產品。頭幾年電池原材料上漲時候,都在漲價,如今新能源電池材料下降,為什么不降價?不降價才是不道德的,不把利潤讓給消費者,讓用戶感知到產品物價,一味的追求利潤那才是坑害消費者。
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汽車是我們國家戰略,歷經十幾年政策補貼,走到今天很不容易,要不然歐洲為什么要對我們的新能源汽車進行100%的關稅征收,一句話:怕了,不怕會抵制嗎?
奇瑞、吉利、比亞迪在當下這么內卷環境中依然能保持大幅度的增長和盈利,為什么廣汽下滑,虧損。
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要走的路,而且路很長。豐田、本田在中國幾十年,偷工減料、減配、高昂的修車保養費、用料差、做工差,這么多年為什么沒人提出來高質量?廣汽豐田本田十幾年的造車根基,原材料成本下不來?
十年前雅閣20、30萬,如今12、3萬,十年前凱美瑞20幾萬,如今15、6萬。那早些年掙的錢都去哪里了呢?是惠民了,還是拿去濟貧了,還是投入那些新的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