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一款新車從上市到換代,再到推出“SUV版本”,放到其他車企,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換作上汽通用五菱(以下簡稱“SGMW”),就并不讓人覺得意外。
去年12月,五菱星光正式上市;時隔兩個多月,星光頂配版調價;不足半年,也就是今年4月北京車展上,五菱星光雙動力共創版上市;再到如今,星光S也即將在8月上市。
盡管在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產品快速迭代已經成為常態,但SGMW的速度還是走在了前面。
放在以前,快速響應、成本優勢是SGMW制造爆款車型、自我突破的獨門絕技,但放在當下,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這套組合拳也難以為其轉化更多的銷量數字。
今年年初,SGMW制定了“破局”三步走:1.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統一思想,以快打慢;3. 成本領先,與眾不同。
第一步,實際上講的“認清自己”,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對外,看清所在的競爭環境,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對內,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加強長板、補齊短板。
在2024新春寄語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呂俊成就坦誠地寫道:“五菱神車的時代已經過去,靠單一產品大銷量來解決、掩蓋一切問題已經沒有可能,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競爭局面,我們從市場的領導者變成了追趕者!”
可是在我們看來,SGMW雖然已經意識到神車時代過去了,但仍在用過去的思維解決現在的問題。
比如,第二步“以快打慢”。在SGMW看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才能贏得先機,所以要決策快、協同快、流程快,體現在終端,其實就是快速上新品。
所以,“快速上新”一直以來都是五菱的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僅一年的時間里,SGMW推出的全新車型及新增車型就多達12款左右,平均每個月就有一款新車推出。
這種戰術助推SGMW的乘用車業務,在此前一度邁上年銷150萬輛的臺階,但是來到當下似乎對銷量的助力越來越有限。
整體來看,在乘用車市場,SGMW的份額已經從2017年的6.4%下跌至去年的3.3%。
五菱品牌,全新車型星云自去年9月上市以來,月上險量最高不足千輛,并在近幾個月跌至兩百輛左右;2022年上市的星馳,月上險量在近三個月降至2000輛以下,而此前在四千輛左右水平;更早上市的凱捷,雖然新增混動車型,但月上險量已連續17個月僅幾百輛,正在淡出消費者的視線。
寶駿品牌,憑借寶駿730、寶駿510、寶駿310等車型,創下了令人稱道的銷量神話,可隨后在2019年,為了實現品牌向上,SGMW推出了新寶駿,然而因未能打開市場,最終銷聲匿跡。2023年,寶駿品牌響應市場再度煥新,全面轉向新能源,然而KiWi EV、悅也、云朵三款車型,今年的月上險量也只是徘徊在兩千輛的水平。
問題究竟出在哪?
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好,對于汽車這個大額消費品來說,廠商單純追求快,有可能適得其反。汽車的決策周期和使用周期遠大于普通消費品,過快地推新品、淘汰舊品,難以在消費者心中留下認知,對品牌建設十分不利。
我們去觀察那些傳統大廠,比如BBA、大眾、豐田,他們之所以能夠擁有良好的用戶基礎,是因為他們對于主力產品的更新換代,能夠保持一個很好的節奏,從而給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清晰且深刻的記憶點,比如我們熟知的56E、34C、速騰、卡羅拉、凱美瑞、雅閣。
對于SGMW而言,當下最需要的或許并不是爆款,也不是產品數量,而是主力產品的持續性。也就是說,做好一到兩款經典的產品,并延續下去。
我們再聊聊“成本領先”。過去,SGMW能夠依靠性價比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主要是因為那時的“性價比”是單純的價格低。然而在無限內卷的當下,“性價比”的概念已經演變成了“質價比”,通俗點說就是好而不貴,這種消費特質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果感觸不深,那你一定或多或少聽過一句話,“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具性價比”。
我們看到,“零食大王”良品鋪子啟動成立1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降價;瑞幸賣起了9.9元杯,逼得星巴克悄悄降價;盒馬瞄準山姆爆品打低價,雙方開啟“持久戰”;向來高冷的京東革新低價觀念,向拼多多、淘寶進攻。
就這樣,那些曾經“高不可攀”的品牌一步步“自降身價”,來到消費者低位的預算區間。試問,這樣的產品如何讓人拒絕?而那些只是低價格的產品又將如何自居?
說回SGMW,從官方定位來看,五菱也開始聚焦“質價比”,寶駿則主打“智價比”。可實際上,二者還是難以擺脫此前的“性價比”標簽。
微型車宏光MINIEV自推出以來,憑借產品定位及價格優勢,成為了五菱品牌的銷量主要支柱。這款車型對五菱的銷量貢獻不可否認,但在利潤上可以說是十分微薄。
根據財通證券的相關研報,五菱宏光MINI EV的毛利率可能只有2%~3%。早在2021年不少業內機構推算出其單車利潤不足百元。過去該車薄利多銷,多少會帶來一定的利潤。可如今銷量遠不及往日,仍在推出優惠售價。日前,其推出至高15000元的優惠,限時2.38萬元起,幾乎是市面上純電微型車的最低價。
價格優勢可以搶占市場,但長此以往,恐將損害企業的經營利潤,阻礙長遠銷量和利潤增長。
不同于五菱,寶駿的“成本”體現在低價車的智駕能力。然而,智駕成本勢必提升售價,難以帶來一個令用戶滿意的價格。
寶駿云朵就是典型代表,一方面,主打的智駕版未與其他配置車型同步上市,而是延緩發布誤了時機;另一方面,在比亞迪海豚、大眾ID.3等產品擠壓下,云朵的品牌和價格優勢不足。最終,這款被官方定義為“史詩級”的產品,其銷量表現遠低預期,甚至不及自家兄弟——悅也。
歸根到底,這是因為在寶駿主打的10萬元-15萬元的價位區間,智能化并不是剛需。此外,寶駿品牌向上的形象沒有搭建成功,“性價比”的標簽難以撕掉。更何況,新能源汽車自帶燒錢的特性。多種因素下,寶駿的“智價比”未能帶來增量。
雙品牌增長點不足,SGMW盈利下降,十年間,歸母凈利潤縮減了4/5。值得肯定的是,SGMW保持了營收保持相對穩定,近幾年處于七八百億元上下波動。
另外,從產品結構上看,SGMW缺少的是有競爭力的A級產品。
常言道“得A級車者得天下”,中汽協數據也顯示,不管是傳統燃料乘用車還是新能源乘用車,目前銷量都主要集中在A級。
在A級車市場,五菱品牌有兩款SUV(星辰、星云)和一款MPV(佳辰),但銷量始終難有突破。日前,SGMW發布了天輿架構,此架構下,寶駿品牌即將上市一款緊湊級SUV——云海,提供純電和混動兩種動力。這款被給予厚望的產品,究竟能否讓SGMW殺進A級車市場,靜待市場的檢驗。
寫在最后
過快的速度,適合突擊,并不適合持久戰。更何況每重新定義一款產品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長此以往,不免會導致后勁不足。以價換量,薄利多銷,固然是不錯的經營之道,然而市場環境改變,也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盈利問題。
時過境遷,刻舟求劍尋不回“丟失的寶劍”。對于即將22周歲的上汽通用五菱而言,或許可以試著改變下思路,仔細考慮在當下市場,自己的用戶到底是誰、到底在哪。就像那句經典的slogan:“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重在找準“人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