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合資、腳踢國產,比亞迪能賣的飛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一套插混系統。這套DM插混系統為什么牛B,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一聊,相信你看完會對他的來世今生非常的了解。
實際上,比亞迪第一代插混系統不叫DM-i,那時候也沒有DM-P,而是就叫DM。
在2018年的12月15號,比亞迪的F3DM正式上市,他們用一顆比亞迪F0同款、代號371QA、68馬力的1.0L三缸發動機,搭配兩臺電動機,組成了第一代DM插混系統,整體結構屬于經典的“P1+P3電機架構”。后來還在2010年新出了一款低碳版車型,車頂多了一塊太陽能電池板,也不知道某驗證碼車型,是不是從這臺車上得到的靈感。
實際上,第一代DM系統還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特別是價格貴這個問題,要知道當時燃油版的F3才賣5.58萬起售,頂配也就8.68萬。而F3DM加了一套電池電機,車子還是油改電,價格直接來到14.98萬,相當于燃油版幾乎3倍的價格,銷量自然也就寥寥無幾。
而到了2013年,比亞迪第二代DM系統發布,很多人對當時百公里加速5.9秒的秦,應該還記憶猶新。和第一代DM系統不同的是,這一代直接把架構換成了離散式混動,把P3的電機放在變速箱的輸出軸,這樣電機的動力可以直接驅動車輪,后來出的唐DM還加上了P4電機,實現了電四驅。所以比亞迪那時候也是把4.9s幾個字,直接放在了車屁股上,主打一個力大磚飛。
實際上,這一代DM系統和后來的DM-P系統很像,可由于當時這顆1.5T四缸機,是從燃油車那邊直接搬過來的。比如當時的宋、速銳之類的車,用的就是這顆1.5T機頭,所以整體匹配度并不是很高,還因為缺少了一個持續饋電的發電機,導致無法長期維持電量,所以導致了有電一條龍、沒電毛毛蟲的問題。
但是,比亞迪在當時好像也沒有特別在意這個問題,一直到2018年,時隔5年之后,才推出了第三代DM系統。整體架構和第二代系統類似,只不過多了一個25千瓦的BSG電機,用來解決無法長期維持電量的問題,相當于查漏補缺,整體的思路還是大力出奇跡,對饋電油耗反而不是特別關注。
到了2021年,比亞迪的DM-i系統發布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DM4.0。
一句話總結,就是過去以油為主,現在以電為主,主打一個省油經濟。現有的DM技術歸類到DM-p,以性能為取向,在保留BSG電機的同時,繼續優化整套混動系統的控制邏輯和綜合性能。
實際上,真要去剖析DM 4.0的架構,你會發現他就是1代DM系統的優化升級版。就比如DM-i系統的ISG電機位置,不再和發動機同軸布置,而是變成了與發動機平行軸布置,好處就是集成度更高、重量更輕、體積更小。
但是,對于客戶而言,DM4.0最核心的賣點不是技術,而是價格,特別是榮耀版車型的推出,直接把秦PLUS DM-i的起售價降到7.98萬,很多人就開始有了第一次的心動。
而現在秦L上面用的DM5.0系統,其實也是一樣的路數。一方面,他們在原有的DM4.0基礎上進行升級,由于DM5.0的核心點就是更省油,而比亞迪的這顆發動機,采用的又是米勒循環,所以就必須通過提升熱效率,去滿足燃油經濟性。這時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發動機的膨脹比,而受限于目前的技術,發動機想要提升熱效率,就一定會損失動力,這也就導致發動機的馬力變成了101匹,比之前的秦PLUS還要低一些,但又因為整套電機進行了優化升級,所以哪怕尺寸變大,百公里加速成績也做到了7.9秒。
另一方面,就是價格夠低,轉頭看看那些合資產品,總覺得缺點性價比。很多人算算用車成本,覺得還是秦L更給力,況且,現在秦PLUS一直都在銷量排行榜的前三名,有了秦L和海豹06,相當于多了兩個兄弟去并肩作戰,整體戰斗力肯定沒問題。
說到底,現在比亞迪表面上是在打價格戰,實際是在打輿論戰、供應鏈戰和產品定義戰。相比于一些合資車而言,比亞迪除了有“國貨之光”的名號,他們在生產車輛的時候,核心供應商就是自己。哪怕有不少比亞迪都在當網約車使用,可換個角度去想,這也是活生生的廣告,因為在客戶眼里,這車能拿去商用,說明動力好、油耗省、空間大,穩定性也不錯。
現在的秦系列,就是比亞迪送給所有友商的思想鋼印,用一臺車去搶占消費者的心智和所屬價位的市場,基本可以說是無解,各位說是不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