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許多國內車企都公布了2024上半年財報,比亞迪的數據讓大家直接看呆了!
第一個亮點:根據財報顯示,比亞迪上半年營業收入3011.27億元,同比增長15.76%,終于首次超越了曾長期霸榜的上汽集團,登頂國內主流車企,可喜可賀。
第二個亮點:比亞迪上半年的凈利潤達到136.31億元,同比增長24.44%,更值得關注的是,其上半年銷量為161.3萬輛,算下來單車利潤僅8500元!要知道,特斯拉的單車利潤差不多接近6萬元,同為自主品牌的長城、吉利也都超萬元,相比之下,比亞迪可謂實打實的薄利多銷,也難怪不少網友直呼比亞迪還是多賺點吧。
那么,比亞迪究竟是如何在當前大環境下實現營收、凈利潤雙雙“狂飆”?又是憑何底氣將單車利潤“打下來”的呢?
首先,加大研發投入,把錢花在刀刃上。
一直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比亞迪,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可謂不遺余力。根據Wind數據顯示,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比亞迪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排名第一,名副其實的A股“研發之王”。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已經連續13年研發投入高于凈利潤,有時候甚至是同期凈利潤的幾倍。截至目前其累計研發投入已近1500億,也就是說,比亞迪不僅將從市場上獲得的收益全部投入到了新技術上,更自掏腰包持續打磨產品,回饋市場,反哺用戶。
而與國內主流車企相比,比亞迪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力度就更加“一枝獨秀”了。從財報上看,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研發投入為201.8億元,同比增長41.64%,超同期凈利潤65.5億元。與此同時,特斯拉的研發投入只有約161億人民幣,吉利、長城、理想、長安加起來的總和方能與比亞迪堪堪持平。
巨大的研發投入,讓比亞迪練就了持續發展動力。
如果以短視的目光看,研發投入遠超過凈利潤,可能是一件“虧本”的事情。但是從長期看,巨大的研發投入讓比亞迪鑄就了強大的技術護城河,通過技術和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更好地解決用戶痛點,也就能更好地保持行業競爭力,自然就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能夠帶來更大的長期利益。
同時,比亞迪建立了強大的研發隊伍和人才儲備庫,員工數量已經突破了90萬名,是5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最多的,其中光是技術研發人員就達到近11萬,這對于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優秀的技術人才才能夠為行業提供生生不息的技術創新源動力。
截至目前,比亞迪在全球范圍內申請的專利總數已超過4.8萬項,其中授權專利超過3萬項。從驚艷四座的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易四方、云輦;到今年新發布的璇璣架構、第五代DM技術、易三方技術、e平臺3.0 Evo等多項顛覆性技術;以及持續加碼智能駕駛,比亞迪方程豹與華為乾崑智駕在深圳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合作開發全球首個硬派專屬智能駕駛方案……在比亞迪的努力之下,消費者能夠以更加親民的價格輕松享受科技的進步,真正實現了技術平權。
比亞迪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切實普惠廣大用戶,打破利益分配格局。
比亞迪一直被稱為“卷王”,今年更是“卷”出了新高度。
比如,由于今年鋰電池上游材料的價格大幅度下降,給新能源行業帶來了利好,但是比亞迪并沒有像其他車企一樣選擇“回血”,反而是直接回饋給了用戶。不僅如此,在優化成本的同時,比亞迪還進一步提升了配置,比如,目前比亞迪在售的插混車型全系都標配12V磷酸鐵鋰啟動電池,和傳統鉛酸電池相比,其壽命更長、重量更輕、放電消耗更低,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車體驗。諸如此類的種種操作,讓比亞迪降本增效,薄利多銷,用硬實力真正惠及消費者,這誰還頂得住?
比亞迪的誠意,確實贏得了用戶和市場的支持。今年1-8月,比亞迪累計銷量達到232.8萬輛,同比去年增長29.9%。易車榜數據顯示,比亞迪7月銷量已躍升至全球第三,僅次于豐田與大眾;而據MarkLines數據,今年第二季度,比亞迪銷量已超越本田成為全球第七大車企。可以說,比亞迪是以一己之力,將合資品牌的暴利拉下馬,從此打破了中國汽車市場利益分配格局!
結語:單車利潤僅8500元,連續13年研發投入遠超凈利潤,90萬名員工,4.8萬項專利……從這一個個數據中,我們看見了一個優秀企業的格局。在國內,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已經建立了技術護城河,成功沖擊了合資品牌的利益。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在海外,我們也將看到同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