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鄭州大學生深夜騎行50公里到開封的舉動,本是年輕人眼中的青春熱血,卻意外成為外網熱議的焦點,甚至演變成一場“國際鍵盤大戰”。
01
夜騎開封引爆朋友圈
2024年的11月初,一群鄭州大學生,選擇了一種非同尋常的方式,度過他們的周末騎行50公里到開封,卻在國內社交媒體上迅速刷屏,被許多人視看作青春活力的象征。
內卷盛行的時代,大學生們沒選擇宅在宿舍,或者泡在圖書館,而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來感受生活,引發了國內網友的共鳴。
眾多人羨慕地說,這才叫青春!當這段青春小調飄洋過海,在外國的網絡空間里,卻引發了各種的討論,各國網友的評議五花八門,觀點也交錯雜陳。
這群大學生的夜騎之旅,在外網掀起了一場“文化地震”,西方網友的評論,大多體現了他們特有的文化視角和思維方式。
法國網友特別關注安全議題,他們有些憂慮夜間騎行,可能會面臨被搶危險,或許是他們國家有著這樣的治安情況,也或許是他們對中國的固有觀念。
而美國的網友,對騎行這種通行方式,也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大多數地方地廣人稀,汽車是外出也是主要方式,長途自駕是常態。
他們對中國學生鐘愛自行車感到不解,認為這種方式費時又辛苦,印度網友的評論中流露出一種民族自豪感,可能因為他們國家同樣地大物博,時間就是金錢,效率至上。
好笑的是他們將中我們大學生的騎行,和他們國家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對比,認為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但還有有許多人選擇騎自行車,說我們的發展水平仍落后他們。
還有想不到的日本網友,評論出人意料,他們竟把騎行和戰爭并論,對我國大學生的應對能力表示疑慮。韓國網友的評論彌漫著一股酸意,他們質疑我國大學生夜騎,是因為就業壓力,用這種方式來抒解情緒。
與西方國家網民們的質疑調侃不同,俄羅斯的網民認為我們的大學生的夜騎,體現了中國年輕人的愛國熱情和凝聚力,和他們國家的文化價值觀有著一定的契合。
02
文化的碰撞
但有些人像塞爾維亞網友,對我們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表示贊賞,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帶上國旗,他們盼望能和年輕人有更多交流,而沙特網友點贊年輕人的精神面貌,認為全球的青年,都應以他們為榜樣。
外網的各種評論,我們的網友也積極回應,也用調侃的語氣回應西方網友的質疑,用事實駁斥印度網友的“自豪感”,用自信的態度,回應韓國網友的“酸言酸語”。
議論其實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沖撞,西方人強調個人主義、追求自由與安全,而我們的文化更尊崇集體、愛國與奮斗精神。
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了雙方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認知的差異也是導致這場“鍵盤大戰”的重要原因。
西方對我們的認知,像是還停留在過去,而國內網友,卻用更加包容的視角,對待多元文化價值觀。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我,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文化輸出方式,而是選擇用更貼近生活、更具個性的方式與世界對話。
他們樂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向世界展示我國的文化和風情,積極參與到國際交流,與全球的年輕人建立互動,這種方式正是新時代的文化輸出。
03
新一代中國青年的文化輸出
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群體,年輕人主動發聲、參與討論的主體,他們的聲音,或許還很稚嫩,但卻充滿了活力希望。
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現新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或許就是新式文化輸出,全球化的時代,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也成為了一種常態。
夜騎事件提醒我們,在面對不同文化時,需要保持理解和尊重,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衡量其他文化,也不能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偏見歧視。
只有用開放包容的心態,我們才能真正去理解其他文化的價值所在,它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自身文化的長處與短處,而且讓我們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表現出我國青年的自信風采。
中國青年將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帶著我們的中華文化的魅力,這50公里的夜騎,或許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