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蔚來、比亞迪、賽力斯等車企,都宣布了針對自媒體的訴訟或維權信息。主要針對一些自媒體人的侵權行為、抹黑、詆毀行為進行了訴訟。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反映了車企對負面信息管理的日益關注,也警示著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同時引發了關于如何平衡言論自由與權益保護的討論。
車企維權行動升級
11月13日,賽力斯法務部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已對兩名在網絡上抹黑、詆毀、侮辱賽力斯汽車和用戶的網易新聞平臺用戶“**不困**”和今日頭條用戶“**真的喜歡**”提起訴訟。賽力斯法務部還強調對名譽侵權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緊隨其后,11月10日,蔚來宣布法院一審判決認定,“任某華”因長期發布侮辱及詆毀內容侵害其權益,需公開道歉至少60日并賠償經濟損失。“任某華”的今日頭條賬號“**老頭”和懂車帝賬號“**仁者愛仁”,曾在一年多時間里持續發布數千條針對蔚來品牌和用戶的侮辱及詆毀內容。蔚來承諾將維權所得用于公益事業。
比亞迪網絡舉報中心近期則連續發起多起訴訟。11月7日,因“管某軍”長期在抖音、微博等自媒體賬號上發布詆毀、損害比亞迪的信息,正式起訴汽車自媒體人“管某軍”。10月30日,正式起訴自媒體“*某講電車”;10月17日,正式起訴自媒體“987瘋狂**”;8月28日,向自媒體“*雨不懂車”、“*狼說車”等賬號發起訴訟。針對多個自媒體賬號的詆毀行為,比亞迪通過發兩次手段進行維權。
就在近日,千萬粉絲汽車博主“*剛學長”曾向特斯拉公開道歉,承認在發布的視頻中存在不嚴謹、遺漏對特斯拉有利信息等過錯,且已賠償特斯拉12萬元。據了解,特斯拉曾提起過多起名譽侵權訴訟,“小剛學長”的訴訟案只是其中之一,在這些公開案件中,特斯拉均勝訴。
維權背后的行業現象
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車企對品牌形象的敏感度顯著提升。一方面,這體現了企業對消費者信任和市場份額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業內的一些不良競爭手段,如雇傭水軍、惡意抹黑對手等,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行業生態,也誤導了消費者。
自媒體的雙刃劍效應
- 消費者聲音:部分自媒體人的初衷可能僅是作為消費者,在遭遇產品問題且官方解決不力時,選擇網絡作為維權渠道。他們的聲音,雖有時帶有情緒,但也是對產品改進和服務提升的重要反饋。
- 極端行為:然而,也有自媒體出于個人偏見或利益驅動,發布不實信息,甚至惡意攻擊,這不僅損害了車企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影響了公眾的判斷力。
尋求平衡之道
- 自媒體責任:自媒體人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應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理性發言,避免成為不良競爭的工具。
- 車企自律:車企應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提升上,通過正當競爭贏得市場,而非通過法律手段打壓所謂的“對手”。
車企與自媒體之間的關系需建立在相互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法律手段維權是必要的,但更長遠和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提升行業整體的自律性,促進健康競爭,讓網絡成為傳遞真實聲音、推動行業進步的正能量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