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美團老總王興那句“這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同時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含金量依然不斷提升。這對汽車行業準得像穿越者發出的警告。
盡管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突破3000萬輛,出口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連Stellantis集團的CEO卡洛斯·塔瓦雷斯都狂吹中國車威脅論,說中國車將取代日系、韓系在美國的地位。但車市透過表象看本質,內需增長放緩甚至收縮成為常態,挑起增長大梁的出口面臨歐美貿易保護、電動車需求放緩,種種挑戰已然擺在臺面上。
行業傳出的“寒氣”,車企老總們也在龍年開工的新春寄語中明確了挑戰。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判斷:“2024年,又將是‘最卷’的年。”
認為行業競爭越來越熱鬧的上汽通用五菱總經理呂俊成說:“除了勝利,我們已無路可走!”
經歷了大風大浪的小鵬董事長兼CEO何小鵬更直接:“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賽的第一年。”
倒是讓車圈如臨大敵的雷軍,或許是暫時沒有銷量壓力,寄語中對汽車著墨不多,主要是上價值,強調小米要有目標、有信念、團結一致,穿越周期成為勝利者。
不過,更重量級的比亞迪并未發新春寄語,而是直接以行動說話,用7.98萬元起的秦PLUS DM-i和驅逐艦05 榮耀版掀起龍年第一場價格戰,讓很多友商發出了“G語”。
既然“卷”已經是必然,那怎么才能成為“卷王”生存下去呢?車企老總們也在新春寄語中富含洞見地指明了目標。
第一:卷產品
產品的革新將直接決定車企在最卷一年里的戰斗力,每家車企也將根據自己的布局情況,在產品端上發力。
小鵬在新春寄語中立下的FLAG最大。他們認為今年將是產品和技術平臺爆發的第一年,3年內要推出約30款新車或改款車型。這即使放在國際級車企里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小鵬要在2024招4000人和投入超過40%的研發預算來實現這一目標。
支撐這一產品規劃的底氣就是小鵬有信心今年實現銷量翻倍。為此小鵬將補齊最能走量的15萬級和高端主流的30萬+級的產品,構建起從10-40萬元級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矩陣。而這些能否實現,不僅看技術能否發力,還要看強援王鳳英能否在品牌和營銷上為小鵬講出更精彩的故事。
五菱面臨的壓力同樣不小。呂俊成戳破了五菱神車的濾鏡,直言神車時代已經過去,要轉向模塊化造車,以最優成本和最快速度解決用戶痛點,打造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產品。
這對五菱產品定義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這方面五菱是一腳天、一腳地。有過宏光MINIEV的成功,帶來了巨大的銷量與流量。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泥沙俱下的流量,放大了某些鍵盤俠的聲音,讓五菱幾款新品產品定義與實際需求產生了偏差。五菱現在要做的就是回到“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正軌上。
吉利主打的則是價值。高端新能源技術將會加速下放,實現車身電池一體化、11合1智能電驅等技術的新一代CTB平臺將首次應用主流產品上,領克更將用上800V架構、CDC電磁懸掛甚至雙腔空氣懸掛等。而AI大模型、衛星通信等吉利智能生態的產品也將搭載在更多車型上。其實從極氪001FR和銀河E8兩款超規格的產品我們就能看出,在“卷”價值這方面吉利真的是沒有怕過誰。
第二:卷智能
目前,上半場電動技術發展進入平臺期,下半場智能化競爭成為產品差異化的關鍵,這將決定誰最后能留在舞臺上。吉利和小鵬在新春寄語中都明確表示要在技術上加大投入。
吉利從制造企業向科技企業的轉身,多年的研發投入和收購,讓吉利具備行業第一梯隊的智能技術儲備,橫跨星睿智算中心、星睿AI大模型、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等多個領域。
淦家閱預告在2024年將會為用戶部署包括基于星睿AI大模型的多模態人工智能“AI數字精靈”,基于大吉利科技生態的三維智能座艙“AI智能空間”,基于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衛星通信技術。智能不僅是那塊車機屏幕,而是滲透在用車的方方面面,為用戶打造智能最“上頭”的車。
主打智能牌的小鵬在智能上更是不惜大筆投入,何小鵬明確將豪擲35億元人民幣研發“以智駕為核心的AI技術”。他認為,友商的收縮正是小鵬的發展機會,能通過密集投資推動小鵬智駕能力快速迭代,率先邁向高階智能駕駛,讓小鵬再度引領中國智駕領域,并通過技術領先的優勢向國際市場滲透。
五菱則另辟蹊徑,呂俊成提出了“成本領先,與眾不同”這一劑對癥的良方。五菱的定位和價格結構注定他沒辦法和頭部卷智能高度,那我就針對用戶核心需求進行開發,去除冗余配置降低成本,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偏科生”。在高頻場景體驗比肩頭部,價格我還要更低,做科技的普及者。
大范圍在智能上加大投入折射出車企們的擔憂。盡管目前中國車企在智能上有一定的優勢,甚至有車企宣稱BBA是落后的東西,但他們內心都清楚目前我們的優勢主要在軟件和供應鏈,更底層的芯片、控制器、操作系統等等基本都是國外貨架產品,我們的成功外國車企并非不可復制。更何況隨著AI大模型在智能終端的應用,有可能徹底顛覆智能技術框架與用戶體驗,讓中國車企的優勢歸零。
宜將剩勇追窮寇。通過持續投入研發、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內部孵化等多管齊下,才能讓中國車保持甚至擴大智能優勢。而這將是車企卷到最后的基礎,也是我們出海進擊歐美高價值市場最鋒利的矛頭。
寫在最后
縱觀2023年全年,價格戰、技術戰的輪番掀起,而這樣的趨勢在2024年也必然將會延續,從混動家轎市場燃起的硝煙已經吹響了2024價格戰的烽火。
但“卷”并不是目的。正如淦家閱所言;“汽車產業就是馬拉松賽跑。”在這場馬拉松淘汰賽考驗的是車企的長期規劃與戰略定力。短期“卷”起的銷量只是表象,只有分配好自己“體力”,堅持長期主義,在市場的“卷”中完成自己的戰略才能決定最終誰是留在舞臺上“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