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高校通過購買、租賃學校周邊的人才公寓、商住樓等社會用房,補充宿舍資源”,無疑為當下高校研究生住宿緊張提出一個明確的解決思路
在2024年全國考研初試成績公布之際,一篇題為《研究生多到無宿舍可住》的報道引發網友熱議,也給一些拿到成績準備面試的學生平添了些許焦慮。
其實,這不是今年才出現的新現象。如報道提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提出不再為非全日制、定向就業或一些特定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提供宿舍。一些學校開始不再為全日制專業碩士生提供校內宿舍,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
毋庸置疑,研究生在校內集中住宿,減少了學校與住宿地間的奔走,也能保證學生最便捷使用校內圖書館、實驗室等教學研究資源,也便于及時得到導師指導。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校內宿舍安全且費用相對低廉,可以大大減輕學生經濟壓力,可以讓學生把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學業之中。
近年來,研究生報考人數持續攀升,加之研究生教育體制有較大幅度改革,高校研究生擴招步伐明顯加速。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數為124.25萬人,較之2016年的66.71萬人,幾近翻倍。2022年,我國在學研究生已達365萬人,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梢灶A見,未來若干年,我國高校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的研究生招生還將繼續維持穩步擴張態勢。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研究生住宿條件緊張的局面,在將來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
面對這一情況,讓高校憑一己之力,通過新建擴建宿舍樓,包辦包括所有研究生在內學生校內住宿,可能也不太現實,也未必符合高校后勤社會化這一大的發展方向。針對這一問題,2024年1月18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高校學生宿舍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高校通過購買、租賃學校周邊的人才公寓、商住樓等社會用房,補充宿舍資源”,無疑為當下高校研究生住宿緊張提出一個明確的解決思路。
高校通過與社會力量合作的方式在學校周邊解決研究生住宿問題,有利于減輕學?;ㄅc后勤管理的包袱,讓學校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教學科研建設中來。而從另一層面來講,相較于本科生,研究生具備更多的社會經驗、生活能力,但這些年來很多學校在研究生管理中仍照搬本科生管理模式——給研究生配備輔導員,這種模式,并不符合研究生的身心特點,也不利于研究生的創新性培養。因此,以住宿的社會化為契機,引導研究生更多地增強自主管理能力,也可以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高度關注學生利益,切實為學生解決困難,比如適度減免學生學費或提高獎學金比例與金額,減輕因住宿社會化給學生造成的經濟負擔與后顧之憂。這是學校須臾不可忘記的責任。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王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