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女友回家,幫你擺脫催婚煩惱”“可拍婚紗照、可辦形式婚禮,可見家長朋友”“您家人給我的壓歲錢就是報酬,車費和年貨不自理”……春節將至,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租友”業務熱度提升,收費不低。“租賃”來的伴侶,可提供陪見家長、和長輩聊天等服務,主要目的是配合“承租人”給親戚朋友演一出愛情美滿的戲。這一現象,引發廣泛關注。
自然人不能成為出租的標的物,“租友”雙方實際上是一種勞務雇傭關系。普通的雇傭關系,只要不違反公序良俗、不觸犯法律,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有別于常見的勞務雇傭,“租友”服務標準化程度低、內容彈性大,在交易過程中,極有可能觸碰法律紅線,越過道德底線。比如,一些人在交易過程中涉嫌提供擦邊服務,甚至假借租賃服務之名開展色情服務;有的商家在提供租賃伴侶服務的同時,還幫忙辦理假結婚證,有可能構成行政違法甚至犯罪。可見,“租友”交易如果越軌,滑向另外一面,不僅不會受法律保護,還會受到法律制裁。
這幾年,隨著我國初婚年齡逐漸推遲,青年人“每逢春節被催婚”成了普遍現象。租賃伴侶回家“演戲”,為的是回應親友的期待,從而消解議論、減少矛盾。這種“善意的謊言”,催生了人們對“租友”服務的旺盛需求。但也要看到,一些“租友”服務處于法律灰色地帶,存在較多風險隱患。一方面,“租友”活動場景多為陌生、私密的環境,容易發生傷害、性侵、盜竊等犯罪。另一方面,“租友”服務大多不簽訂書面協議,錢款不少在線上點對點支付,很容易出現糾紛,造成財產損失。“租友”服務雙方都要提高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多一分機警,多一分防范,發現違法犯罪行為應及時報警求助,避免更大的損失。
“租友”、私拍、私教、情感咨詢……在互聯網平臺的牽線搭橋之下,各類私人化、定制化的服務層出不窮,滿足了不同個體的個性化需求。只要依法有序規范經營,都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但在一些平臺上,這類服務存在信息真假難辨、服務者資質模糊、服務質量參差等問題,給監管帶來挑戰,也給消費者帶來個人信息泄露、財物損失等風險隱患。針對這類現象,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對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嚴厲打擊,并嚴格督促平臺企業加強管理。網絡服務平臺應承擔主體責任,健全相應機制,將不法分子、無良商家排除在市場之外。多方合力,相向而行,方能劃清更多新業態新模式的邊界,更好激發市場活力,更好造福廣大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