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制作的長篇電影將在洛杉磯首映。該作品翻拍自《終結者2》,由50位人工智能藝術家聯合操刀。從人工智能視頻生成模型Sora誕生,到人工智能翻拍的電影上映,人們一直在問,AI對影視行業究竟能產生多大沖擊?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知名演員靳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他感覺人工智能系統對影視行業影響挺大,一些服務型的崗位可能會被替代。但他認為,短時間內,人工智能很難替代創作崗位。此外,靳東還談到,目前影視行業內題材同質化現象嚴重,希望在未來的創作中多花時間拍出好作品。
靳東談及的兩個問題之間,其實不無關聯。在視頻生成方面,至少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尚未展現出強大的內容原創力。無論是Sora還是即將上映的AI電影,它們都高度依賴人類的靈感以及人類世界中既已存在的原型。在如今的影視行業內,人工智能也許充其量只能完成后期特效,因此只能替代部分服務型崗位。
然而,假如影視行業題材同質化的現象持續下去,假如劇本創作始終離不開套路,假如時裝劇、古裝劇,乃至仙俠劇,仍然充斥著“工業糖精”,那么以人工智能對套路的熟知,這些題材、這些劇本的創作者,會不會被ChatGPT替代?假如影視行業演技同質化的現象持續下去,假如摳圖換臉、替身配音成為演戲標配,那么以人工智能的仿真能力,這些高片酬的真人演員,會不會被Sora生成的低成本數字人替代?
社交媒體討論區中,許多網友對人工智能生成的電影并不感興趣。他們認為,影視劇,如同其他文藝作品,終究是屬于人的。但我想,他們所說的“影視劇”,必須加一個前提——用心創作。從編劇到導演再到演員,如果每一個人都真正投入精力,去雕琢劇本、打磨演技,去打破定式、拒絕套路,去走出舒適圈,那么作品必然能叩開觀眾的心門,激發受眾的反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對話,這是人工智能難以模仿,更無法趕超的。
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受時代所限,也不受科技所限。所以許多經典老片,并不會因為畫質差、特效差而失色;某些粗制濫造的當代影視劇,也不會因為華麗的后期效果而增色。這個道理,不會因為人工智能的介入、技術手段的升級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