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多地出現了個人購買商品房用于專門放置骨灰盒的情況,有受訪者稱,其所住小區存在一定比例的“骨灰房”,有的樓層甚至樓棟可能“住的死人比活人多”
商品房被當作“骨灰房”,其實改變了商品房的使用性質,這不僅影響了小區其他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涉嫌違法,這樣的現象在多地頻頻上演,在于墓地資源的短缺和相應管理制度的滯后,歸根到底是一個民生問題。
對于老百姓的“身后”大事,以前我們采用的更多的是土葬,提倡入土為安,現在為了節省土地資源以及保護環境,倡導火葬,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為“骨灰盒”找到一個合適的安放地點。商品小區出現“骨灰房”,背后原因其實并不復雜,就是墓地太貴而已,這不僅凸顯了我國殯葬行業存在的問題,更是折射出現有喪葬制度與城市發展進程的不適應。一方面是人民群眾對逝去親人的紀念和尊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價飆升,墓地的高價成了很多人“死不起”的民生之“痛”,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骨灰盒和骨灰室來安置逝者的骨灰。“骨灰房”的出現說明傳統的土葬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需求,亟需一種新的喪葬文化來應對這一社會變遷。
“死生亦大矣”,“死有葬身之地”是群眾的“剛需”,解決老百姓骨灰安置問題也是民生的大事。政府和社會應當共同探索更合理的喪葬方式,比如合理規劃土地作為骨灰存放地、推廣骨灰撒海、樹葬等新型喪葬文化等等,多管齊下為市民提供多樣的喪葬選擇,為逝去的親人找到一個長久的歸宿。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強對喪葬市場的監管,出臺相關法規解決“天價墓地”問題,對喪葬行業的收費標準進行整治,恢復生者和逝者的尊嚴。另外,對于某些人購買商品房作為“骨灰房”的行為,要依法依規予以嚴厲打擊,確保逝者得到尊重,生者得以安寧。
面對時代的快速變動,人們對于“死亡”的嚴肅態度和某種儀式感的深切掛懷,殯葬產業改革勢在必行。許多人購買商品房用于專門放置骨灰盒的現象,不僅于情不合、與理不符、于法不容,而且還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這樣的房子由于長時間無人居住,管理松散,在祭拜時使用的香燭更容易引發火災,根治這種現象更需要政府和社會以及人民群眾多方發力,徹底解決民眾骨灰安放問題,這才是“抽薪”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