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三大品牌中被認為最“不可能”牽手華為的豐田,率先牽起了華為的手。
4月7日,有汽車博主在社交媒體爆料稱日系三品牌(豐田、本田、日產)中的一家將與華為智能駕駛合作。
消息傳出后,外界眾說紛紜,在網友的猜測中,長袖善舞的日產是最有可能率先擁抱華為的那個答案。而家大業大,綜合實力最強的豐田,被認為是最不可能率先與華為合作的對象。
畢竟,與華為智能駕駛合作與否,是一個關乎“靈魂”的決定。
但這一次,網友們的猜測出現了偏差。僅在一天后,騰訊一線新聞便放出消息稱,此次與華為率先進行“靈魂交融”的日系車企正是豐田汽車。
此消息雖然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就在同一天,豐田官方確認了與另外一家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公司的合作——豐田中國將與中國五礦就車載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資源循環業務達成合作。
這一消息的釋出,似乎進一步從側面印證了豐田與華為之間的合作可能性。
已有Momenta,為何還要華為?
值得注意的是,豐田此前在智能駕駛領域深度合作的Momenta也是一家中國獨角獸公司,在2017年由雷軍主導的順為資本領投完成A1輪融資,后續又獲得蔚來資本、上汽資本和戴姆勒集團、通用汽車以及豐田汽車等企業的投資,并于2021年12月與比亞迪正式成立合資公司,成為諸多車企的御用智能駕駛合作伙伴。
對于豐田來說,與Momenta這樣專精自動駕駛的獨角獸公司合作屬于情理之中的選擇,由于業務線簡單清晰,不必擔心產生競爭關系。二者也早在2020年就開始進行戰略合作,合作范圍覆蓋基于攝像頭視覺技術的高精地圖及更新服務、而從Momenta的業務范圍來看,它也有足夠的能力為豐田提供量產化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因此,在這種前提下,豐田選擇了將華為也納入智駕合作版圖,基于的或許就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考量。
目前,華為憑借問界系列的智能駕駛表現,已經躋身中國市場當下階段的智駕口碑第一梯隊。而日系產品長久以來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弱勢”則正好站在了天平的另一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豐田等公司已經選擇與Momenta這樣的智駕獨角獸企業合作,“武裝”自己的技術,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重塑消費者的固有認知。
在這種情況下,與華為進行合作,讓華為的“智駕”產品上車,對于豐田來說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華為智駕目前為車企提供的方案十分靈活,其中最基礎的零部件供應模式被認為是豐田最有可能接受的合作方式,這一模式與華為同長安合作的HI模式(Huawei Inside)以及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智選車模式相比,自主權仍舊掌握在車企手中。換言之,豐田并不需要真的“出賣靈魂”也可以與華為達成合作,收獲華為智駕的流量紅利。
日系車尋求破局
在中國汽車市場近年來新能源浪潮的洗牌下,曾經百花齊放的“x系車”系列大部分已經走向式微,法系車、韓系車、意系車的退場,讓原本高枕無憂的日系車企也逐漸被推下神壇。
從乘聯會數據來看,2020年,日系品牌在華市場份額為24.1%;到2023年,這一數字已經跌至17%,與之相對應的是三年來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車銷量占比不斷提高,豐田、本田、日產均成為了這輪趨勢下被自主品牌吞食市場份額的“受害者”。
盡管同樣在中國市場承壓,但以大眾、BBA為代表的德系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也要領先于日系。寶馬集團2023年電動車銷量超過56萬輛,猛增76%;大眾集團過去一年在華純電車型交付量也增長了23%,并且已經打造出了ID.系列的新能源IP。
相比之下,豐田盡管在過去的2023年全球銷量創下新紀錄,達到1120萬輛,但純電動車型銷量僅有10萬輛,占比不及千分之一。
此外,更令豐田們感到危機的是,新能源與智能產品的落后趨勢不僅僅影響到了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更威脅到了日系車在世界范圍內的一些“自留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東南亞市場。
由于地理氣候與國情因素,以泰國為首的東南亞國家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也在迅速增長,然而這方面的增長紅利幾乎盡數被中國品牌吃下。
根據泰國媒體統計,2023年,日系車企在泰國的市占率降低到78%,同比縮小8個百分點。相對應的是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同比上升至11%,首次超過10%。
從數字來看,盡管泰國依然是日系車的天下,但與曾經“泰國街頭100臺車中有99臺是日系車”的盛況相比,日系車在東南亞的下滑趨勢也同樣明顯。在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留給豐田和日系車的選擇已經不多。
好在,作為日系陣營領頭者的豐田已經開始加快腳步。無論是與華為、中國五礦在智能駕駛與電動化層面的合作,還是不久前在本土收購和松下控股共同擁有的合資電池企業,加速電動化車型導入中國市場,都印證了這家全球銷量第一的車企依然具有與實力相匹配的戰略轉向力。
目前豐田與華為的合作還沒有得到來自官方的證實,但從目前的消息來看,這項合作將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市場,而是針對豐田全球車型展開,如果這一信息屬實,那么豐田與華為的合作將比奧迪此前與華為針對中國市場的合作更加深入。
毋庸置疑,全球第一大汽車企業與中國科技巨擘的強強聯合,也完全有實力在全球任意一個市場撐起一片天。
一切謎底,將在半個月后的北京車展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