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北京車展即將到來之際,余承東再次來到合肥,瞬間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毫無疑問,這標志著江汽集團和華為的智選車&鴻蒙智行合作進入新階段。那么,華為為何要選擇江汽集團做華系最高端智能車?此舉是否預示著華為“第四界”即將揭開神秘面紗呢?
【快速建設中的江淮高端新能源汽車基地外景】
要回答這個疑問,先要從合肥談起。從5條馬路,到近1000萬常住人口、1.27萬億GDP,“合肥速度”令人刮目相看,被譽為“最強風投城市”。一路開掛的背后,是合肥長期堅持實施“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結出的碩果。
隨著汽車新四化的發展,智能新能源汽車是全球大勢所趨,將為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價值與想象空間。合肥乃至安徽的“豪賭”還在繼續,那就是把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強省。
擁有江汽集團、蔚來汽車、大眾汽車、比亞迪、長安汽車、安凱汽車等整車企業的合肥,汽車產業集群逐漸完善,加上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這為華為在此大展拳腳奠定了基礎。智電車訊認為,江汽集團與華為也將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成為智選車&鴻蒙智行的最佳典范,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時間回溯到2019年5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成立,定位是“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對外有三種商業模式:Tier1(傳統零部件供應商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智選車模式。通過多年的摸索,華為想做的絕不是Tier1,起碼是HI模式,更傾向智選車&鴻蒙智行模式,成為汽車行業中的“谷歌”。
究其原因,HI模式和智選車&鴻蒙智行模式和車企的合作大相徑庭:前者和車企共同定義、聯合開發,使用華為的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目前有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廣汽、嵐圖汽車等合作伙伴;后者則由華為主導,深度參與產品定義和整車設計以及渠道銷售,賽力斯、奇瑞、北汽等汽車廠商只需要制造“軀體”,模式足夠精,市場足夠廣。
顯然,智選車&鴻蒙智行模式并不代表相對傳統的汽車廠商被迫淪為了“代工廠”,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華為一起真正造好車!目前,華為正在不斷擴大鴻蒙智行的朋友圈,將優先選擇研發實力和制造能力相對較強但亟需轉型升級的制造廠商。今年是江汽集團成立60周年,選擇江汽集團做最高端智能車無疑是華為最佳的選擇,其60年積淀的研發實力和制造能力,以及從上到下堅定智電轉型的心聲,能為智選車合作提供最堅強的支撐。
【1990年,江汽員工自發頂著烈日清理磚塊再利用】
從1964年誕生至今,江汽集團經歷了多次艱難而又復雜的自我變革,以及主動積極、勇于自我重塑的求變求新,形成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令行禁止以及學習創新的“新紅軍精神”。這是順應時代大浪淘沙之下的歷久彌新,也是江汽集團的發展之魂。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江汽人為了“活下去”,做過零部件,也做過沙發,甚至是老鼠夾子,還自發頂著烈日清理磚塊再利用……
隨后,江汽集團開啟二次創業,堅持振興民族汽車工業,堅持自力更生滾動發展,堅持乘商并舉、傳統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共進,逐漸走出困境,發展成為中國產品線最全的綜合型汽車集團,創造出業界矚目的“江汽速度”。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江汽集團早在2002年便開始探索,產銷量一度和比亞迪不相上下,并領先特斯拉,且主要面向C端私人消費者。
如今,汽車“新四化”變革進一步深化,真正的智能汽車將把車、路、城、人等無縫連接起來。因此,汽車產業的競爭要素已由單一的產品和服務,拓展到人才、資本、數據、生態等全領域的競爭。在“快”的時代要“慢”下來,堅定向全球智能汽車領導者轉型的江汽集團,先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但從純粹的生產代工轉向智選車&鴻蒙智行合作,是非常明智的戰略選擇。
實事求是的講,從去年4月發布“以智能領導智能”的全新品牌戰略至今,江汽集團戰略清晰、步伐穩健,已開啟全新向上周期。順應汽車“新四化”的大變局,產業扶持+科技公司+傳統車企的深度合作,將是進軍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絕佳路徑。安徽合肥支持,江汽集團筑基,華為鴻蒙塑魂,“第四界”未來可期!
編后語
事實上,江汽集團與華為的智選車合作是全新的、平臺化的,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至少包含了兩個新能源專屬平臺,分別是DE平臺和X6平臺。除了首款基于X6平臺的中大型 MPV外,后續車型已經在謀劃啟動。近日,基于新平臺的江淮高端新能源汽車基地廠房建設已順利封頂,工廠各單體車間機電安裝已收尾并進入到調試階段,工藝設備正陸續進場安裝,室外正在開展綠化施工,項目竣工在即。在此關鍵節點,余承東再訪合肥,或將為“第四界”的推出錨定藍圖。小編在此大膽猜測,基于X6 平臺打造的中大型MPV,會不會亮相一周后的北京車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