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份《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提出,翻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篇章,浩浩蕩蕩的電動化浪潮隨之而來。
十余年內,在政策東風的加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崛起,不僅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而且培育了大批新能源優質車企,如比亞迪以302萬輛的成績躋身全球車企銷量排行榜前十。但,想要顛覆根深蒂固的歐美日車企,仍需自主品牌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固態電池,或是新的角逐方向。近日,有報道稱,我國或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等6家企業均有望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盡管具體金額尚未確定,但從該消息可以看出,國家正向汽車行業傳遞信號——固態電池技術將會得到國家扶持,如當初新能源汽車一般。
自2021年年初,蔚來在2020 NIO Day上提及“固態電池”后,有關固態電池的話題從不缺少熱度,備受廣大網友關注。
究其原因,當下新能源汽車所搭載鋰電池,在容量、能量密度等方面已經逼近極限,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即將達到“天花板”,但仍無法解決用戶的續航焦慮問題。
打破續航桎梏的最佳選項,無疑令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特性的固態電池領域實現量產,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為了推動固態電池量產,相關部門近年來在政策等方面做出了相應的指引。
例如,2月初,工信部在《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修訂征求意見中,新增了固態電池相關要求,包括單體電池能量密度≥300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260Wh/kg等。
可惜的是,當下國內依舊沒有車企在量產車上應用固態電池。今年4月,智己汽車在發布智己L6時強調,該車型是全球首次搭載量產“超快充固態電池”的車型。
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所有車企仍在為突破固態電池技術難題而抓耳撓腮時,智己率先突破,引發行業震動。隨后,智己L6電池供應商清陶能源表示,要實現真正全固態,需等到第三代。這意味著,智己L6所搭載的“固態電池”,實際上是半固態電池。
那么真正的固態電池何時才能量產上車?
結合國內外廠商的公布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來看,寶馬既定的時間最早,計劃在2025年推出搭載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原型;廣汽、上汽、LG新能源緊隨,將在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量產,或量產裝車;其他車企普遍集中在2027—2030年。
在整車研發周期動輒12個月的“時代”,固態電池量產時間仍需2—5年,技術研發難度之大,可見一斑,哪怕是“寧王”也苦不堪言。
曾毓群曾表示:“寧德時代在這方面投資了10年,固態電池只有使用新型化學材料、負極電機使用純鋰金屬的情況下才有優勢,要將這種電池推向市場仍有很多困難。”
比如說成本,固態電池的研發方向主要以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為主,對應的電解質價格分別為700美元/kg、200美元/kg、69500美元/kg。作為參考,液態電池電解液的價格僅為5美元/kg。
或許未來隨著裝機量的提升,成本有望下探,但具體需要多長時間,仍有待考究。
固態電池的量產,對于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利好,或真正解決續航焦慮問題。然而,推動固態電池發展的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即徹底拉開我國與海外車企在技術層面的差距。
上汽清陶總經理李崢曾直言:“固態電池,特別是全固態電池的量產,事關科技主導權之爭。”
從目前全球競爭格局來看,固態電池的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等數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在固態電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數據顯示,豐田是在固態電池領域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企業,擁有全固態電池專利1300多項,位居全球車企首位。
與日本企業相比,我國固態電池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技術研發、專利申請等方面迎頭趕上。
據了解,截至2023年5月,全球關于固態電池專利的申請量為20798項,其中我國占有7640項,占比高達36.7%。另外,近五年我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8%,增速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我國車企與電池供應商具備本土優勢,擁有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簡而言之,中日雙方在固態電池的爭奪賽中,處于勢均力敵的狀態。然而,無論是我國,還是日本,汽車產業均是支柱產業。日本汽車工業產值約為4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8%。若我國率先實現固態電池量產上車,那么對日本汽車產業將會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誠然,近幾年中國汽車產業崛起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但迄今為止,仍未與國外車企拉開真正的差距。
在我們“國家隊”下場投入60億元扶持全固態電池之前,日本相關政府部門也投入1200億日元大力發展電動汽車電池產業。種種跡象均表明,固態電池所牽涉的不只是技術主導權,同時也關乎一國制造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