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比亞迪的李云飛在重慶汽車論壇上的一番表述,讓很多人“路轉粉”,比亞迪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帶頭大哥”的氣質,在這一次行業論壇中,得到了充分展現。而大家都知道,在此之前,有一些廠商對比亞迪引發行業內卷是非常不滿的,就差點指名道姓了。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在市面上,比亞迪就是行業的引領者,尤其是第五代DM技術發布之后。
大家都知道,目前在插電混動領域,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比亞迪DM系列這種單擋插混,另一種是搭載多擋DHT變速箱的多擋插混。雖然很多廠商宣稱多擋插混可以提升插電混動車型的性能,并且大幅度降低油耗水平,但放在市場層面,還沒有一家堅持多擋插混的廠商,能夠在銷量上超過比亞迪DM-i車型。注意!這是只說插混車型,不是總銷量,因為如果是總銷量,比亞迪就更沒有對手了。
事實上,從產品的表現來看,比亞迪的DM-i技術,就是能夠兼顧到油耗表現和性能表現,像秦PLUS DM-這種入門級緊湊型轎車,都能把百公里加速時間壓到7.9秒,虧電油耗控制到4L以內,加上價格本身很便宜,所以銷量就非常高!
那么比亞迪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們今天不太想說什么發動機熱效率、電池能量密度這些技術方面的東西,我們希望從DM-i的模式設定和邏輯層面,來解釋為什么比亞迪的DM-車型,能夠又便宜又省油的。
比亞迪的DM-i技術,雖然號稱是單擋變速箱,但是大家都知道,本質上就是沒有變速箱,沒有變速箱的好處,就是沒有頓挫,尤其是純電驅動的時候,就和增程、純電一樣順滑。很多小伙伴說那到了發動機直驅的時候呢?任何一臺發動機,只要是正常運轉,也是沒有任何頓挫的,燃油車的頓挫,基本都來自變速箱,這是DM-i技術的一個優勢。
首先,比亞迪DM-i技術在速度比較低,比如40公里之下,一定是純電驅動的,這種純電驅動,類似于增程式電動車,在電量比較高的時候,電池電量驅動,電量很低的時候,發動機承擔發電機的作用,驅動電機運轉。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在速度比較低的時候,對扭矩和功率的要求很小,大功率電機可以勝任需求。所以發動機承擔增程器的角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到了中速段,比如40—80公里區間,如果是巡航狀態,發動機不啟動,依然是純電狀態,如果電量不足或者是需要大功率大扭矩,那么發動機啟動,依然充當的是增程器的作用,電池和發動機同時輸出功率,為驅動電機提供動力,驅動車輛運行。
而高速段,則可以實現發動機直驅,也就是發動機直接驅動車輛。這個時候,發動機其實就是在最佳運行區間,可以充分體現發動機的熱效率水平,在沒有變速箱“羈絆”的情況下,發動機可以充分釋放自身的熱效率極限。
所以這一套邏輯就非常清楚了,城市駕駛最常運動的速度區間,比亞迪的DM-i技術更像是增程式電動車,可以充分發揮刀片電池和大功率電機的性能,發動機“淪為”配角,電驅動的效率和類似增程器的發動機運行模式,能讓車輛的運動更加順滑且更加省錢省油。大家都知道,對于絕大多數車主來說,大多數的使用場景,就是大量里程“消費”在短距離、中低速的通勤過程中,這就是比亞迪DM-i的優勢了!
而到了高速段,發動機直驅,沒有變速箱作為“中間商”,可以進一步發揮熱效率,這種結合方式,恐怕連很多增程廠商的大佬,都要一愣。
那么比亞迪DM-i技術的邏輯,相比于一些多擋插混,優勢是什么,或者多擋插混劣勢是什么?多擋插混,其實主要強調的還是發動機的主體作用,所以一般都是“小電機”、大發動機,也就是電動機功率小,發動機功率大,所以在中低速的時候,發動機可能就需要頻繁啟動了。
二是車輛結構復雜,不僅成本和價格更高,而且出現故障的概率更大,而且有些多擋變速箱本身還伴隨著頓挫,這就是體驗方面劣勢了。
所以其實去年某個時候,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認為未來很多搭載多擋變速箱的插混車型,都會轉向增程式電動車,其實是有道理的。而比亞迪DM-i,我更愿意稱之為“加強版”的增程式電動車,因為發動機熱效率更高,且可以實現車速情況下的直驅,這樣綜合下來,DM-i車型不僅開起來更加順滑,而且整體油耗也能非常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