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無人駕駛一定是在馬路上,但上汽通用卻玩出了新高度,業內首次把無人駕駛用在了整車試驗認證的測試場。6月25日,一輛藍色全新別克GL8陸尊PHEV行駛在上汽通用汽車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廣德研發試驗中心的高速環道上,轉彎絲滑,提速直接,又快又穩。但仔細觀察,主駕駛位上并沒有司機,而是由各式機械臂、驅動裝置組成的機器人在嫻熟地駕駛著車輛。
不要驚呼“不可思議”,這是上汽通用首次正式公開亮相的RoboTest無人化整車智能試驗平臺(以下簡稱“RoboTest平臺”),工程師們也叫他“小V同學”。RoboTest平臺是國內外主機廠中唯一自主研發且系統運用到整車試驗認證流程的機器人測試系統。
這套全自動的車端設備主要由車頂定位感知設備、后備箱算力設備,以及車內操控設備組成,分別對應人類駕駛員的眼睛、大腦和手腳。在車輛接收到相關指令后,由操控方向盤、油門、剎車的機械臂來執行具體的操作,這樣的全自動測試機器人系統放在圈內,無疑是屈指可數的。
首推“無人化平臺” 開創整車試驗新模式
車市內卷,車企們推出新產品的節奏也在加快,但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樣的做法也許會起到反效果。車輛在上市前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如果一味提高速度,試驗質量下滑的風險也在加大。如何做到在加快研發節奏的同時,還能提高研發效能、守住產品品質底線,成為內卷時代下考驗車企“綜合戰斗力”的新課題?
上汽通用選擇一種獨特的方式去“卷”——用數字化技術做前瞻性布局,用科技彌補時間的缺失。而RoboTest平臺,就是上汽通用花費數年為工程師團隊歷練出的好幫手。
首先,在整車研發和試驗中,RoboTest消除了人為因素和設備誤差的影響,確保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一組數據顯示出RoboTest的優勢:定油門試驗效率提升50%;續航試驗平均測試精度提升150%;轉轂耐久試驗平均測試精度提升30%以上。
RoboTest不僅在數據感知上精準,而且表現足夠穩定。在上汽通用6月25日的直播中,官方安排了真人工程師與RoboTest的賽道對決中,相比之下,人類駕駛員操控的車輛雖然在賽道的成績表現要更好一些,但RoboTest勝在更穩定可靠,尤其是每圈之間的圈速差距很小,可謂在精準顆粒度上全面超越人類駕駛員。
正因為如此,RoboTest才能幫助工程師從繁復、危險的工作中脫離出來。比如在氣囊標定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試驗工況下,RoboTest極大增強了測試過程的安全;再比如各種枯燥的臺架測試、時速小于85公里的道路測試,RoboTest都能搞定。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RoboTest平臺能夠適配市面上的絕大部分車型。不限平臺,不限軸距,不限品牌,RoboTest都能在相對應的測試車輛上完成精準度極高的操作。
事實上,此次上汽通用的直播活動,雖然是RoboTest的公開首秀,但是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上汽通用從2020年1月便開始使用這套系統,距今已有4年多時間。這意味著,在上汽通用與這套智能化系統不斷地磨合下,一直在進化的RoboTest已經進入成熟的系統化應用階段。
格局打開 練就合資車企里的“破風者”
國內合資+自主企業眾多,為什么是上汽通用率先實現了整車智能試驗流程的“無人化”?原因無他,只能說上汽通用在中國市場的征程中,相較很多企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率先在合資企業打造功能最全面的研發中心——泛亞汽車技術中心,上汽通用就是吃螃蟹者。1997年,也就是上汽通用成立那一年(彼時名叫上海通用),通用汽車與上汽集團共同組建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簡稱“泛亞”),這是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汽車設計開發中心。
也正是因為這一步,泛亞才成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快速崛起的親身經歷者,見證并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篳路藍縷,逐漸打怪升級到“依靠智能電動技術彎道超車”的時代。這也就不難理解,對于開發RoboTest這樣的高階智能化技術,上汽通用為什么能這樣得心應手。
在籌建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后,上汽通用還打造了廣德試車場并開放給全行業使用,平均每年接待國內不同廠家共5000多輛車型到此測試。此外,泛亞積極協助中國汽車從本土制造向國際化轉變,同時帶動一批外資零部件企業實現在華研發的本土化,推動中國零部件“出海”。
這背后的邏輯是,帶動中國汽車產業在研發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對于上汽通用本身,也是一種正向督促與進步。這使得通用汽車這樣屹立世界之巔的國際大廠,能夠更好融入中國汽車產業日新月異的新賽道中。
當然,能夠與同行分享勝利的前提,就是自身技術夠硬。剖析上汽通用的技術清單,就會發現除去RoboTest平臺之外,這家企業已經構建了競爭力強勁的技術彈藥庫。
比如新能源車最為看重的電池領域,“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開發理念就是上汽通用的殺手锏。這里的“全生命周期”是指,從電池的研發、試驗、制造、用車到梯次回收,始終將安全作為核心開發原則。奧特能智電平臺電池包在市場調研中被眾多潛客認可其安全性,就充分證明了上汽通用汽車對電池安全開發的堅持,收到了最好的回報。
而今年,上汽通用在新能源市場又展現出了重大動作。全新一代PHEV智電插混系統后來居上,高分解決了當前插電混動車型“匱電性能下降、駕駛品質不一致、電池安全風險”等行業痛點。
據壹哥實際體驗,率先搭載這套插電混動系統的GL8陸尊PHEV,能夠在匱電狀態下很好完成高速超車的任務,并且在平均車速100km/h的前提下,生成6.8L/100km的饋電油耗。對于一臺質量超過2.4噸的七座MPV而言,這個成績已經實屬不易。
接下來,得益于RoboTest無人化平臺的應用、新能源技術的持續輸出,上汽通用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將會進一步加快。到2025年,上汽通用汽車預計推出12款新能源車型,包括奧特能純電和全新PHEV智電插混產品。由此,上汽通用已在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的轉型按下加速鍵。
寫在最后:
毫無疑問,中國車市的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卷到飛起,這也引發了外界對于持續“卷價格”背后新車產品質量是否會同步下滑的擔憂。不過,類似的擔憂對于上汽通用這樣,更善于“卷技術”、“卷標準”且有成熟體系支撐的大廠而言,大可不必。
此次,上汽通用通過展示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對安全品質的堅持,無疑表明了其堅守品質的態度: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即便市場上新車推出的節奏再快,上汽通用也要堅守長期主義,堅守心中的底線,去利用研發、試驗環節硬核技術的突破,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效率。
百尺竿頭站腳,千層浪里翻身,這是屬于上汽通用的“遠見哲學”。